公告栏
【校本研修】理论学习:关于“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听蒋芳老师的一节课——《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一课时,以问题“谁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导入,进行问题探究,第一课时字词的教学必不可少,蒋老师独具匠心,将词语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分类(一共四行词语,第一行共同点是轻声,第二行实验准备工作,第三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第四行揭开秘密,造福人类),让学生辨析词语内部的关联,这些词又作为关键词引领着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尝试着复述课文,在此基础上概括段落大意,通过《学习单》上的学习任务设计,引导着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这就是一种任务驱动,其实和我们的支架式教学也是不谋而合的。
“任务驱动”在知网上检索,最早应该是1998年在计算机教学上的研究,一直到2002年才有在小学数学教学上的运用,然后在逐渐拓展到其它学科。
一、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
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清楚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搞清楚学知识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了解知识的用途)。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消除已知的“到何处去”与未知的“怎样去那里”之间的“信息差”。【链接:从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比探讨信息差任务设计】
三、助推学生的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使学生利用有关的知识经验“同化”或“顺应”所学知识。(这种知识的迁移能力,就是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
2.设计任务:课标解读——教材研究——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单。
通过校本研修学习,实现教育理念与常态课堂教学行为的无缝对接;
通过教育科研改善教学,形成研究能力。
教科室报道 蒋敏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