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朱慧
课题提出背景:
儿童诗是一种两栖文体,它兼具儿童文学和诗歌的性质,以儿童化的语言姿态、儿童化的立场和视角、诗歌的艺术形式,表达儿童的情态和新声,儿童性和诗性是儿童诗鲜明的特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儿童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更多优秀的儿童诗引入课堂,用优美浪漫的文字滋养童年、温润心灵,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但是就目前的儿童诗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当作“阅读课”教学。部分教师把儿童诗当作文章来分析讲解,讲得过多过细,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性。2.缺少童趣。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对儿童诗的感悟和体验,在教师的一连串提问下,学生不得不说出教师满意的答案,而忽视了儿童诗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诠释世界,去表现世界的。3.过于注重技巧的指导。朗读时过于注重技巧的指导,总是让学生不停地读,然后机械地模仿,最后根据老师的思路写,方式过滥,不能凸显儿童诗特有的韵律和节奏。4.积累少,教师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几首儿童诗,而没有让学生对儿童诗有更广泛的接触。这就使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悟,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语感上有所培养,想象上有所激发。
研究意义:
儿童诗以其浅显易懂,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情感充沛的优势为儿童所接受和喜爱。诗歌教学理论可谓百家争鸣,有的强调意境、有的强调情感,儿童诗的教学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选取适合儿童身心特点,容易被儿童所接受的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儿童理解诗歌,品味诗歌,欣赏诗歌。儿童诗将儿童熟悉的简易并富有情趣的事物,通过优美的诗的语言传达给孩子,和孩子内心碰撞出火花。无论是从“三个维度”还是“五个领域”看,儿童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儿童在诗歌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形成自己独特的完整的人格,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品质,展现诗性智慧及人文精神,儿童诗教学在此意义上对儿童这一群体增加了人生体验和童真童趣,引导儿童热爱诗歌,这就促使儿童诗教学在整体上要对儿童进行关注,也是对儿童诗教学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研究方法:
本文试图采用文献资料法、个体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设置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儿童诗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做探讨。
研究步骤:
在研究之前,研究之中,文献资料法都是贯穿始终的。首先对小学语文儿童诗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小学语文儿童诗歌相关理论,查找相关的教学策略,把注意力放在在儿童诗这一文学样式上。低年级诗歌教学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历来的研究颇多,但特定在儿童诗上的研究却不多,尤其是苏教版的儿童诗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重点结合《美丽的彩虹》、《我长大了一岁》、《雨铃铛》、《杨树之歌》、《风》等儿童诗文本,结合教学案例和儿童的学习进行阐述。 在研究过程中,课堂的研究离不开观察法,借助课堂观察,分析教师和儿童教和学的过程,课堂内外的情况。观察前,首先将观察要点列为以下几点罗列为以下几点:课前的准备、教师教学目标的呈现的设置、教具的准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主要的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氛围如如何、课堂管理及教学效果。
问卷设计从对儿童诗的了解、上儿童诗的次数、儿童诗的类型、儿童诗与古诗、散文教学方法的区别、积累儿童诗的习惯几个方面设计,通过对老师和对学生的问卷的分析,总结出各种数据,以佐证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从问卷结果上看,教师们对儿童诗都有一定的了解,也有教学儿童诗的经历。而我校的孩子们对儿童诗也有一定的了解,教材中的儿童诗的、所占的比例适量,学生对儿童诗的概念、种类还比较模糊。在学习方法上,孩子们认为儿童诗和古诗、散文的学习一样和不一样的比例持平,大部分孩子有积累儿童诗的习惯,但也有孩子从来不积累儿童诗。所以,对儿童诗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研究成果: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儿童诗(新增)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童诗教学,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有关“语言、情感、想象”的目标?教学中,我们又应当关注什么?下面,笔者就以《鲜花和星星》为例,谈谈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1.指导孩子阅读,感受诗歌节奏。
儿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它们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阅读时让人产生和谐快乐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让孩子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音韵显得尤为重要。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简短凝练,节奏明快,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两样事物——鲜花和星星,并将二者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抒发了广大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纯真情感。诗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很优美,语言的色彩也很美。在教学时,要抓住重复出现的“满地”“满天”“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语指导学生阅读,体会这首诗在结构上的旋律美,让学生在摇篮曲般的节奏中感受对自然的热爱。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花儿与星星,地上与天上奇妙地联系在一起。白日——星夜,繁花——密星,两个不同情境的对比,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了一起,真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旋律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给朗读带来的独特体验,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
2.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诗中意境。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童诗亦然。作为适合孩子欣赏的童诗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画面,用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传达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满地的鲜花”,这是一个多么五彩缤纷的世界啊:色彩斑斓,芬芳四溢……鲜花活了,如一个个美丽的精灵,从那绿叶丛中或探或伸,或张或望地显露着自己的美丽,甚至能听到她们“咯咯”的嬉笑声。读着“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你就不再是画外人了,你已经身在其中了。你刚被“这一朵”的绚丽所吸引,“那一朵”的舞姿又吸引了你的眼球,然后是再一朵……无尽的美丽,无尽的欣赏,无尽的发现……于是你也就有了“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的甜蜜。“到了晚上,花儿睡了,”一份迷醉的安详随之而来,而且如梦般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有多少朵花儿就有多少个梦,有多少个梦就有多少颗闪亮的星星。那“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不也是孩子们脑海中那“一闪一闪”的智慧吗?它们不仅“比地上的花儿还多”,也和“地上的花儿”一样充满着芬芳。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文字的画面美,去想象诗歌呈现出来的意象,激起孩子对诗歌的审美体验。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联想的,在他们想象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了生命,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时,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情感去想象诗句中“留白”的部分,丰富诗歌的内容,以“我”之心去体察诗人之心,以“我”之情去感悟诗人之情。从而使学生的心达到共振,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鲜花和星星》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在欣赏了那一幅“满地鲜花”的画面后,配上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说:“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满地的鲜花像一个个小精灵翩翩起舞,不时还发出‘咯咯’的笑声,蜻蜓飞来了,蝴蝶飞来了,你不知不觉地来到花丛中,你想干什么呢?”这时,学生们的眼前仿佛都有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都被这满地的鲜花陶醉了,因此也有了飞驰的想象:“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低下了头,花儿好香啊!”“我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朵,在风中摇摆呢。”……学生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感受到了儿童诗想象的独特美感,感悟到了诗的主旨。
4.引导观察感受,发掘创作潜能。
金波老师说得好: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他们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在平淡的事情中感受诗意,在瞬间的感动中发现诗意。
儿童诗的教学就要关注儿童,课堂上要让学生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课前,我带领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把自己观察到的“又美又多”的事物画下来。课堂上,我首先展示了这样一张合影:我的学生走进大自然,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在大屏幕上见到了自己,个个情绪高涨,一首优美的小诗自然就生成了。
我最喜欢
小朋友满脸灿烂的笑容:
这里一个,
那里一个,
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接着,我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绘画作品,争做“小诗人”。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情绪高涨地写下了一首首小诗。
我最喜欢
满地奔跑的小鸡: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小河里的蝌蚪还多。
我最喜欢
满树粉红的樱花:
这里一朵那里一朵,
真比花丛中的蝴蝶还多。
当然,儿童诗的教学,单单依靠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儿童诗融入到日常的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如举办诗歌朗诵会,为学生推荐优秀儿童诗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学生自己写的诗等等,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诗意中,以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