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支架式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促进结题报告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蒋敏
一、课题研究背景
支架式教学策略旨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课例研究也包括教师的观课评课能力,以教材为基本点、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发探究如何搭建支架有效教学,支架式教学研究是我校“十二五”规划课题,主要是利用支架式教学来完善教师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四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活动实践课。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每一类课型又可按学习内容不同分为若干种类型,如新授课可分为概念教学课、计算教学课、策略教学课、规律教学课、几何形体教学课、统计教学课等。无论是哪一种课型,都要求教师能合理有效的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支架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恰当处理"教"与"学"关系的新思路。支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情境导入→引导探索→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学”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利用情境、讨论、会话等环境要素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可以不断向上攀升的“脚手架”,使学生得以通过一步步攀爬“支架”来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建构知识、获得理解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数学。
在杜威那儿,教育就是儿童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儿童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儿童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既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相应的,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3、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范形的转变,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三、研究概念界定
支架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利用情境、讨论、会话等环境要素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可以不断向上攀升的“脚手架”,根据学生数学和生活实际知识搭建“脚手架”。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抽象、论证、判断等能力,而数学语言则是数学思维的“物质外壳”。数学思维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推理、建模、分类、归纳、演绎、统计、化归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四、课题研究意义
关注学习过程、促进数学思考、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还应包括数学基本思想和进本活动经验的学习,强调学生经历知识的自主探索和自我建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感悟、体会并形成数学思想方法。以教材意图为核心,站在学生角度向学生所想,在学生的思维生长点处提供有效的材料、为学生的学搭建支架,直观演绎,揭示数学思想的本质;构建模型,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转化思想,建立在意义上的内涵把握。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数学思维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能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逐步感悟数学思想。以教材意图为核心,站在学生角度向学生所想,在学生的思维生长点处提供有效的材料、为学生的学搭建支架,直观演绎,揭示数学思想的本质;构建模型,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转化思想,建立在意义上的内涵把握。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的既有思维是什么,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
2.教学中的不同课型中的每节课所需要达成的思维目标是什么,明确思维训练方向。
3.对于不同课型,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方法训练数学思维,如语言描述、数形结合、列表统计、观察比较等。
4.寻找学生在该知识中的思维盲点,如何利用情境、讨论、会话等环境要素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可以不断向上攀升的“脚手架”。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起点。
2.文献资料法:查阅资料,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提高科研水平。
3.行动研究法:认真备课,带着科研的态度组织课堂教学,捕捉和收集相关课题信息,在课堂中不断尝试研究,深化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
4.总结经验法:加强备课组之间的探讨和交流、有目的的将课题研究渗透到教案整合中。根据研究的不同进程,及时把研究所得撰写相关论文,固化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6月
制定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
2.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7月
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捕捉和收集相关课题资料,在课堂中不断尝试研究,深化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
3.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根据研究的不同进程,及时把研究所得撰写相关论文,固化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收获
通过这几年的摸索与尝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影响。下面将根据不同课型,结合具体实例,展示剖析“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促进作用,总结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脚手架”构建的几种情况:1、根据学生数学和生活实际知识搭建“脚手架”,构建生活实际“问题情景”引导探索、发现问题;2、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结合,构建直观支架;3、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能力迁移支架;4、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实践”搭建“脚手架”;5、构建情感支架。
1.根据学生数学和生活实际知识搭建“脚手架”,构建生活实际“问题情景”引导探索、发现问题。
以问题情境引导探索与发现问题一般在新授课中运用较多。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情境并不是指通过一些情景的装饰、语言的堆砌,将一个简洁直白的数学问题修饰成一个生活实际问题,而是说从生活实际中一点一点抽丝剥茧,逐步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而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以给予学生探索活动上的支持。
2.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结合,构建直观支架。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资源与数学课程教学相整合,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计算机多媒体也成了如今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具,它直观、、灵活、多变、可视化,使学生不仅是耳朵在接收着知识信息,眼睛也能看到,而借助图像、视觉的刺激,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维。
3.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能力迁移支架。
学习是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理解和运用都伴随着迁移,迁移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从而不断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何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每个老师都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实践表明,迁移活动的实现,还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师的正确引导。
4.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实践”搭建“脚手架”。
活动支架一般是在图形教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比较多。《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提供他们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十、课题研究主要取得的成果
1.《浸润数学思想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获2016年度昆山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并发表于2017.3《新课程》。
2.《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实践与反思》获苏州市教育学会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3.《间隔排列》获2016年昆山市微课比赛一等奖。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第十二届省蓝天杯会课比赛中获二等奖。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2016年昆山市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获二等奖。
6.《从问题想起》在2017年昆山市微课资源评选活动中评为优秀作品。
7.2017年12月在昆山市基于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专题研讨活动中(娄江学校)执教《解决问题策略复习》。
综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还知识初级阶段,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究教法、学法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作为青年教师,在教研路上且行且思,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提供怎样的素材,搭建怎样的支架,照顾到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能达成学习任务,在张弛开合、愤启悱发之间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自由舞动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