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有效“阶梯” 成就精彩课堂
——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教学
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 陆静娟
摘要:小学数学要在组织学生的活动中尽可能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自觉行为。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数学教学能摸得着,看得见,理得透,记忆深。在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就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一般可包括“创设情景→引导探索→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方式可分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类。”一种具体的学习活动,究竟属于何类学习方式,不能单纯看它的表现形式,其实很多时候主要是为了理解或验证一些重要的数学规则,这时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还有一些时候由于应用不当,变成机械操作,那就是机械学习了。在实践中,学生是充满个性差异的,教师只有确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采用创设情景、迁移提问、合作交流等方法给学生学习新知搭建有效的“阶梯”,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习过程从枯燥变生动,学习知识从复杂到简单,学习兴趣从平淡到浓厚,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引导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体会中,以下一些学习活动笔者认为是有效而生动的。
一、创设情景,“导”得精彩。
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用他们乐于接受、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小数的数学现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其已有知识,包括整数和分数的知识,特别是分母是10的分数含义;二是其生活经验,包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商品价格、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等方面。教学开始从小明和妈妈“超市购物”引入小数,让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开始数学学习,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观念。在引出小数时,让学生观察标价牌,比较异同点并进行分类,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提出“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什么?”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在导入部分,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小数的引入是因为: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是生活中要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学生已经学过了这两类常见的量),也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用他的经验为学习者创设问题情境和把握活动的整体方向,但不控制、限制学习者的活动。
二、运用迁移,“学”得轻松。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只有变抽象为具体,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发现规律,促进学习的顺向迁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分数的学习对小数的学习特别是小数意义的理解有直接、显著的影响。迁移,有时是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实现的:例1中“5分米和4分米分别是几分之几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就不难解决,然后不妨直接告诉学生:“5/10 米还可以写成0.5米,4/10 米还可以写成0.4米。”注意:是“还可以写成”,也就是同一对象的两种不同形式,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迁移,有时也要让学生自己体悟:比如,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类似的图在分数的学习中也见过,只是当时的图更一般化,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定是10份,到这里,图被特殊化为一位小数也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数的模型。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有同样的作用,只是这条数轴曾经是认识整数时常用的模型,而现在又拓展到了小数。无论是对小数意义的接受、理解,还是对一位小数的模型的建立,都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小数的数感,从而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自主探索,“问”得适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促使学生进行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也已经成为数学教师教学时的共识。在教学时在这方面也作了充分的安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问题引入新知的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新知的探索的过程,二是用问题巩固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新知的应用、巩固和提高的过程。虽然商品价格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小数现象,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小数其实就是十进制分数,还是利用长度单位测量和转换比较直观具体。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小数的来源和含义,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
紧接着,在小数的实际应用时教师又选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题材,特别是一些动物的题材,像鸵鸟的高度、鸵鸟蛋的重量,女教师的体重,跳高冠军的记录等,有趣,清新、平易,使人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接着,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都有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增强应用小数的意识。
四、协作学习,“思”得有效。
“以思维方法的分析带动、促进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也应被看成改进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只有将数学思维方法的分析渗透于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之中,我们才能使学生真正看到思维方法的力量,并使之真正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可加以推广应用;只有深入地揭示隐藏在具体数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 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通过“配钥匙”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练习。教者并没有让学习活动停留在表面的顺畅上,而是通过疏导使学生对小数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总之,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我体验,获得、理解和应用知识、技能,并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