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浅谈“支架式”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7日]
浅谈“支架式”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
——关于兴趣支架的设计推动习作教学任务的达成
昆山振华实验小学  宋燕
【摘要】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习作知识,将作文教学这项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适时向学生提供写作的支架,降低写作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习作 兴趣 搭建支架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位作家曾用这样的一副对联来形容学生写作之难:“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写不出来”,我觉得非常贴切。的确,学生最头疼的就是“习作”,愁有什么可写,更愁如何写好。
一、学生在习作中的困惑
1.写什么。学生所要写的内容都是框定的,往往都是与学生实际相脱离的。例如要写一篇采访家乡名人的习作,有多少学生真的有条件能去采访一个家乡的名人?再拿同一个话题来说,学生选择的余地也很小。以《童年趣事》为例,学生想写的可能是孩提时吃到一个特别美味、时时怀念的美食的事情,也可能是一次恶作剧,而老师可能对这个内容不感兴趣,会觉得没意义。
2.怎么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怎么能保证学生“我手写我心”。我们老师在作文指导时会提很多的规范、很高的要求。再以《童年趣事》为例,老师会在习作提出要求:以一件具体的事突出“趣”这个中心,要语言优美、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等。这些规范和要求可能会超越学生所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不能体验到“跳一跳”就“摘下果子”的成功喜悦,渐渐也就失去了对习作的兴趣。
3.如何评价。我们传统的评价习作的主体、形式都很单一。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需要,使之成为一种单向的评改活动。而且,评价的形式也以“优”、“良”等地为主。学生单从等地中很难发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更难看到自己的亮点,自然不能激起再次创作的兴趣。
二、搭建支架,培养兴趣
有位老师向90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人为什么写作”的调查,只有2个学生说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作。伟大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如何在习作中为学生提供支架,以此提高学生对于习作的兴趣,是我最近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我经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和反思,简单作以下的阐述。
支架式教学模式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它强调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水平的提示或帮助等来搭建支架,将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将作文教学这项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向学生提供框架,在支架上利用学生已有的习作知识内化成新的习作知识,帮助学生攻克习作这个难点,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接下来这个案例,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习作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提供的“支架”,自主探索尝试,归纳写作方法,在不断体验成功中完成习作。
案例:在习作《当老师不在的时候……》的教学中,分解习作难点,搭建支架。
1.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素材是习作的必要条件,如何获取素材?设置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次习作的学习——“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也就有了写作的素材。语文课上课的铃声已经响了,老师的身影迟迟不出现。学生一开始也还安静,静待我的到来。可是一会儿就骚动起来,很多同学开始交头接耳,渐渐胆子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走动的情况,这时班干部“出马”了,管起纪律来了。可是还是有几个“调皮”的小朋友和班干部对着干,班里瞬间乱成一锅粥。这时班长准备去办公室叫老师,而很多男生则起哄阻止班长的行为。
就在这时,躲在教室门外的我抱着作文本缓缓走进教室,立刻板书:习作2《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恍然大悟,似乎全都明白了老师的深刻用意,所有同学都融入了这堂自作课的情境中,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2.小组交流——“说”是写的前提。
提供表格,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明确本次习作的可写的内容。
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回忆一下,当老师不在的时候,除了例文中说到的这种情形外,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情形,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的同伴在做些什么呢,整个班级时怎么样的状态?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表。
时间
课程
教师
不来的原因
同学的表现
我的表现
动作
语言
神态
 
 
 
 
 
 
 
 
 
 
 
 
 
 
 
 
 
 
 
 
 
 
 
 
老师不在的时候肯定发生过很多事情,不管很有趣的事还是搞破坏的事,都可以说出来,关键是要说真话,引导每个孩子都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说”永远是“写”的前提,这个环节引导孩子充分说,最好是每个孩子都有说的的时间和机会。我深入到每一组去,做个聆听者和鼓励者。
3.例文引路——设计框架。
(1)阅读例文(教参),感悟写法。思考:这篇文章是怎样写好同学们的表现的?除了吵闹的情形,还会有哪些情形发生呢?读完后组织学生交流。启发学生从写作的方法、写作的技巧等方面来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写法:
(一)注意“点面结合”。班上同学整体表现情况,可以采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
(二)情节“一波三折”。可表现出班上同学由安静到吵闹,最后又回归到安静的过程。一开始是老师没来便开始吵闹,班干部管理班级后稍有起色,到后来是闹的更厉害了,直到老师进教室才真的安静下来。而文章的结尾可以让学生谈谈对“当老师不在的时候”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既使文章更有内涵,同时也是对学生自我的教育。
(三)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这篇文章可以直接用描写式开头。写班上如何之乱,突出典型人物的举止或者是整个班级的状态。
(四)揣摩语言。要抓住所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人物写生动,写形象。
(2)写提纲。虽然老师不在的时候,同学们很不自觉,但我也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特别真实,特别有趣,先根据刚才完成的表格尝试着写写提纲。
4.多元评价——给予鼓励。
教师带领学生选择优秀、中等两类作文一起进行欣赏和评析。当然,文章不厌百回改,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己修改习作,是改不出好文章的。在这个环节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评价定位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自己之间。先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修改,再邀请比自己写得好的同伴一起进行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会真正达到修改的目的。在集体修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自己修改和同桌互改。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老师的中肯评价和适时鼓励一定会给予孩子“把作文改好”的信心和兴趣。而评价形式我们可以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量化评价,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作出的贡献等等。评价不是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通过对学生一个习作阶段状态的全面了解,分析学生习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好的建议,促进学生有进行习作的兴趣以及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这种习作的教学,是以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界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实施为支架的有效模式。这时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将习作要求分解,给习作中遇到难题的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情境;搭好支架,一个话题、一个表格、一个提纲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支架;并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及时评价,多予鼓励。我想学生写作之“苦”可能就会变成写作之“乐”了。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作文: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管建刚《小学语文教师》2012.7-8)
[3]《让100%的孩子爱写作》(高子阳)
[4]《“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高芹)
[5]《这样的作文“无聊”吗》(徐鹄《小学语文教师》 )
[6]《支架式教学理论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