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抓重点,撘支架,促转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6年5月22日]
抓重点,撘支架,促转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策略
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  王金珍  215300
摘要: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教会学生方法。通过抓住重点,
层层问题支架的搭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步步转化。
关键词:支架  重点  语用  转化
教师在教学时要依据学情,指向目标,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指引探究的途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经历实践的过程,充分显示教学目标的第二个维度──方法与过程。改变将课后练习“复制”给学生问答的处理方式,依据学情,将重点练习经过精心设计,转化成学生可操作的学习支架,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做“技术支撑”。
(一)借支架,促阅读
1.问题式支架。
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无论是对文章人文主题的学习,还是作者写作方法的学习,问题支架的搭建,可以起到“一拨千斤”之功效。教学时可以围绕一个主干问题,思考、讨论,交流,擦出思维的火花。
如执教《夹竹桃》时,教师可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感悟,思考文字里面深一层次的意义:
(1)“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季羡林说的“这样的韧性”指什么?文中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把夹竹桃的韧性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这种“韧性”?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句子体会:a“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比较阅读第三小节,看看院子里其他花开的怎样?体会夹竹桃开花时的情景,突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b“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设计问题,夹竹桃分别在哪些日子开放?一年三季,它都奉陪了哪些花?作者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是为了表现夹竹桃的什么特点?一个个问题的解开,让学生体会环境在变,夹竹桃花开不变,这就是韧性。
(2)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针对这一揭示中心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搭建支架:文章一开头作者怎么抒发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的?(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文章又是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写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的?(花开时的红白相映的景象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作者的许多幻想)通过围绕问题探究,学生能够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然后教师同时出示作者季羡林的一生梗概与卓越贡献,感受作者的默默无闻、笔耕不辍以及他的韧性,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托物言志,品悟人物精神所在,读得更加深入和完整。
2.图文结合式支架。
有时候文章读到精彩处,学生对于一些文中的精彩语句不是能透彻地理解,辅助一些图片,视频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词句,走进文本,升华情感。如《广玉兰》一文,作者描写广玉兰花瓣的色彩与质感时,用了“洁净、高雅”,而后又说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概括它的内涵。学生对作者笔下的广玉兰花瓣的特点很难从文字中去感悟,出示一组广玉兰花瓣的图片和玉器、冰雕作品,让学生欣赏比较,学生自然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广玉兰那纯白中渗透着青绿色的色彩美与玉琢冰雕中带有柔韧的质感。同时对“洁净、高雅”这两个词的理解也就能不言而喻了。在教学《广玉兰》花开的不同姿态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广玉兰那种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我不但单独出示四种花开姿态,还出示整株树花开的图片。在视觉冲击过后,学生再走入文本,就能入情入境地阅读,更容易也更愉悦地接受文字,内化语言。
(二)借支架,理写法。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组课文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吟》、《墨梅》等,在写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作者都是借助对一样事物特性的描写,表现事物的可贵之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的志向与精神品格……教师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在学完本组课文后,交流学习收获。这时可以设计提供表格,让学生自己梳理归纳后填写下表,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这类课文的写法,获得写作方法。
课题
抓住的事物及特点
托物言志
夹竹桃
花(可贵的韧性)
折射出季羡林之坚持不懈的精神。
广玉兰
花、叶(旺盛的生命力)
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与谦谦君子之精神。
石灰吟
石灰(顽强不屈、洁身自好)
表现了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墨梅
墨梅(贞洁自守)
表现了作者鄙视流俗、淡泊名利的品质。
……
……
……
空白处的表格可以补充学生课外所读到的同一主题的文章及写作特色。通过这样的表格梳理,学生就能够清楚地发现作者是抓住了什么事物特点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与精神的,这是归纳写法的一种好办法。
(三)借支架,学语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所以学语文,就是“学语言、用语言!”
比如,在执教《广玉兰》时,可以设计这样两个学习支架:
(1)边读课文边思考 ,同桌讨论完成表格。(师巡视。)
(一)
花瓣洁净、高雅
色彩
质感
作者的感受
 
 
 
(2)现在你就是作者,你能用赞美的口吻夸夸广玉兰吗?口头练习背诵。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的色彩,说它(    )吧,又似乎(          );我也无法用语言形容它的质感,说它(     ),又似乎(          )。总之,(          )。
(3)看表格,读内容,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具体这一段的?(总结出“总分总”的写法。)
(4)我也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写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写出特点。
a、你观察过什么花?它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质感又如何?
b、它的质感给你什么感觉?(如果可以,可根据学生说的花,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能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它的色彩与质感)
c、学生仿写一种花。
(二)
在学习“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的段落,可以设计这样的支架:
(1)读文章第三自然段,说说广玉兰花开的不同姿态,文中为什么能把花开的各种姿态写得那么惟妙惟肖,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而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处。
(2)你喜欢的花也有这种特点吗?你能不能也仿照上面写一写呢? (教师可以先用“荷花”作例子,因为这种花和广玉兰有许多相似之处。先出示一池塘荷花盛开的情景图片,然后捕捉其中不同形态的花,让学生仿着文中总分总的结构说,也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把画面上的荷花说活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想象自己看过的花的各种姿态,并试写下来。)   
从朗读到探究,从理解到仿写运用,学生经历了一种学习语言到内化语言、表达语言的过程。
总之,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教会学生方法。通过抓住重点,层层问题支架的搭建,帮助学生对知识步步转化,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