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浅谈支架式教学在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6年3月22日]
浅谈支架式教学在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单位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姓名 胡琦   邮编215300
摘要: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本文将举例说明,在音乐课堂中,通过支架式教学来解决学生节奏学习的困境。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节奏技能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的相关概述
 
1.定义
“支架”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根据这个建筑隐喻,伍德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1]。普利斯里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2]。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的比喻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发展成为今天的“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也很多。目前,比较有影响、流行的定义源自于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3]”
支架式教学显然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2.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第一水平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帮助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已有的知识水平;第二水平就是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他人的合理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二水平以外区域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也不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这里的合理的帮助就是指教学中在最邻近发展区所做的工作——搭建恰当的支架。
 
3.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
    支架式教学法主要有搭脚手架、进入情景、探索认知和效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4.支架常见的类型
    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
 
二、支架式教学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举例
 
1.范例支架
范例即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如教师在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电子文档来完成学习任务时,他可以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也可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制作范例来展示。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会对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同时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
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老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运用案例:在对三年级学生讲授节奏音符时,由于学生不能理解分数的概念,从而使这个内容的讲解变得很棘手,并且学生总是不能掌握四分、八分以及十六分音符之间的关系。从而,我想到了运用范例支架。在讲课时,我带了一个苹果,我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我接下来的动作。首先,我像学生展示了一下这一个完整的苹果,然后,我对半将苹果切开并展示,最后,再将苹果对半切开,变成4份并展示。紧接着,我拿着其中一小份,对学生说,一个苹果等于两半苹果等于4份小苹果。这一教学设计中,我所运用的就是一个范例支架。学生一目了然就知道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之间的关系。
 
2.问题支架
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4]它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
运用案例:在念奏附点音符时,学生反反复复唱不准时值。原因是学生并不能理解附点音符的概念:一个音符的右边带有一个符点,那么就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1/2。以附点四分音符为例,我提了三个问题:四分音符是几拍?四分音符可以变成两个什么音符?一个八分音符是几拍?我们可不可以将X﹒X变成X  XX?如果可以你会读吗?显然这是逐层深入的一组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个台阶走向另一个台阶,最终掌握附点节奏的时值以及念奏。
 
三、结束语
教育在发展,理论在革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断地奉献,我们的教学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2]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136
[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64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