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在路上:且行且思 砥砺向前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本课题于2011年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确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11/02/266)。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背景依据
1.本课题研究,适切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一章中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我地区也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向全市教师提出了“三坚持”,一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二是坚持运用科学方法,三是坚持提高教育质量;向全市中小学生提出了“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要求。其中“会自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自学重点,做到复习和预习、课内和课外、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而倡导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正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形成学习能力,努力展现在教师的辅助下如何引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同伴合作学到自己也会学的学习过程。
2.本课题研究,适切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成立于2009年8月的新校,教龄两年之内的教师现占全体教师75%,2011年秋季升至85%。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已成学校当务之急。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尤其缺乏研究学生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积累。在现行教师评价机制影响下,目前我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样是仅关注“我该教些什么”、“我该怎么教”。尽管学校反复倡导以学定教,以教助学,但由于缺乏有力抓手,该如何努力引导青年教师沉下心来研究“学生怎么学”,“我的教该如何适应学生学”,“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的最大问题。
本课题研究就是在努力企盼形成这样的抓手,通过过程形成意识,形成习惯,形成能力,有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我们发现本课题研究,比较适切青年教师入门科研,它以课堂为阵地,涵盖的各要素易于接受、实践,可宽可深,面点结合。相信,只要我们目标明确,科学管理,加强指导,及时总结调整,保障措施有力,一定能获得积极成效。
3.本课题研究,适切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需要。
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下,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就在于,过于关注课程内容建设,忽视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强调 “我该如何教”,忽略 “学生该怎么学”。“教学”倾向于“教”一头,不够重视“学”这头。而教学最终的成效不是体现在“我”教得如何,应该是学生学得怎么样。显然,这与当前教育发展方向相悖。
本课题研究,能有效改善教学现存的状态,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教学生学直至学生自己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设问自己作答,从他们自己理解的角度去讲解。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古代的教学活动主要也是示范、模仿、练习,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苏格拉底的“个别谈话式”教学模式。到了近代,比较典型的有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而到了现代以后,教学理论的变革和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涌现了许多各有千秋的教学模式,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建构主义的综合化教学模式等。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致力于研究建构主义的多种有效教学模式,在此研究浪潮的助推下,“支架式教学”应运而出。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统一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内核。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由此,当下无论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极具前瞻性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正就如何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如何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即如何创造最近发展区而积极论证。
多年来国内外支架式教学研究着眼于挖掘支架式教学五个环节有效实施的策略,并在如何搭建“脚手架”、如何针对具体课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如何实现学习小组内的有效学习、如何实施有效的评价等方面均得出了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总之就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思想与观点,一线教育工作者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均给予了实践层面的论证与理论层面的支撑。
虽然许多教育理论学者和一线教师对上述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若生搬硬套一些理论和经验,有时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在支架式教学法的运用中,仍存在对支架的含义的理解不够全面或不够深入造成对支架的误解。主要体现在对支架认识的泛化或缩小。有的人看什么都是支架,这是不对的。不是说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随便的给上一个图表、一组问题或一组建议等都可以称得上教学支架的。另外,提供的帮助也必须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这是支架的“放置”的地点问题。也就是说支架的出现不但要把握时机,还要设置恰到好处。这里还要把支架与学习过程设计中的助学区分开来。相反,另外一种错误的理解就是看什么都不是支架!其实支架并没有有的人想象的那么高深,不一定非要是一个复杂难懂的理论或工具,有时仅仅就是一个暗示、一段话或一个简单的表格,只要我们设计得当。同时评价方案在评价任务难度的层次化、评价标准的细致化、干预方式的具体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更侧重于如何使这些一般的理论和模式在我们具体的学情中得到最优化。
二、课题的界定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辅助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享,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范式。本课题中的“支架式教学”,引自上述概念,两者表述有所区别,但核心理念是一致的。第一:在方式和途径上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教科书、教师、学生三者关系来实现。第二:通过“支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这个成人有意搭起的“支架”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撤去,教学内容也循序渐进呈现完成。第三: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活动为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顺利展开,使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得以融洽。第四:教学活动中,“支架”----教师对学生已有基础的了解与准备,以及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基础更好地在新知识的学习运用中起到支持架构的作用而采取的设计思路,就是更好地保证这条链完整完美地呈现。第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支架式教学理论的体现不只是体现在完整一节课的流程中的,每项活动的展开都是一次支架式教学流程的体现。
“实践”一词,《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商务印书馆出版)解释为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教学自然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有意识活动。本课题中的“实践”主要是指教师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于自身课堂的活动。
“反思”原为唯心主义哲学概念,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思索,后泛指对某些事物或过程的重新回顾和认识,类似于“自省”、“检讨”。本课题中的“反思”是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基本概念的建构,是否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是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解决的问题又成为了下一步的支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了一个适当的引导作用;是否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回顾、分析、整理、总结。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是指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学习基本规律,以学导教,循学研教,通过实践,努力寻找一种或若干种学生起初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在教师和学习同伴帮助下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并形成这样的实验意识思维习惯,最终形成较强的有效组织和指导能力,而后不断地、及时地总结调整,再实践再调整,以求最佳教学效果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以课题提升学生“学”的能力。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不断给予指导和体验。而这种解决问题的体验前提是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达成一定的联系,从而降低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台阶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学生主动学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
(二)以课题提高教师“教”的水平。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掌握更多新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多新技能,指导新的、可能是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熟悉的、与支架式教学理论相配套的学习技巧,从而获取新的课程实施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这种全新的促进者角色,将进一步提高教师“教”的水平。
(三)以课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建立概念框架,引导进入情境,启发独立探索,鼓励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有机的配合。遵循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原则,在整个课堂结构中,又对这五个要素按一定顺序进行了排列,这样,不仅使知识教学呈现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逻辑顺序,还使能力、情感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运用建构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者是伍德、布鲁纳和罗斯(Wood,Bruner and Ross,1976)。其核心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形成学习能力,努力展现在教师的辅助下如何引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同伴合作学到自己也会学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支架式教学”与新课改关注创新异曲同工,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内容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同时还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体现出学习者的首创精神。
关于“支架式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一书中指出,支架式学习是一种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或完成学习者起初无法独立完成但在老师或其他能力更强的伙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的方法。支架式学习,就类似我们早已熟悉的脚手架,通常是一个突起的平台。伍德、布鲁纳和罗斯确定了教师或成年人为学习者提供帮助时可能会用到的支架的六种作用。这些作用被列为搭建支架过程的六个步骤:1.吸引兴趣:引起学生兴趣;2.降低自由度:通过分解简化任务,降低难度;3.保持注意指向: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解决上;4.强调与任务相关的某些特征;5.控制挫败感:不要使学习者感到气馁;6.示范:展示理想解决方案以便学习者模仿。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书中指出,“支架式教学”所隐含的意义是教师引导者教学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到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它的设计思路是:1.搭建脚手架,即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增强学生学习信心;2.创设情境,即通过设置悬念、设计实验操作、实例引发等方法,引发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思索,攀沿更高水平;3.独立探索,即当进入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后,引导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即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即完成了认知阶段之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度)
学校教科室根据我校科研实情,整理课题申报的相关材料,完成了学校主课题申报。随后成立课题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检索、购置图书等途径丰富我校课题理论储备,并通过开展教师培训、讲座等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有关理论。
(二)课题研究阶段(2012---2013年度)
目前,我校的课题研究正处于此阶段。
在此阶段,学校主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课题组细致研究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以及各环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基本确定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范式及主课题下的二、三级子课题,同时在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及时提炼研究成果,并整理在课题深入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相应的对策,进一步丰富课题。
2.学校教师围绕主课题开展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较多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如张凤良校长的《对课堂教学的对话精神和精神对话的思考》发表于省级刊物《新课程》;张月明老师的《学校教育科研要走常态化之路》发表于省级刊物《新课程学习》;曹桂芳老师的《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以《海底世界》为例谈课时目标的确立》发表于省级刊物《新课程学习》;再如蒋敏老师的《一米阳光,灵动课堂》发表于省级刊物《小学时代》等。很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如陆静娟老师的《搭建有效“阶梯”成就精彩课堂》一文获2012年度昆山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韩旦老师的《支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昆山市青年教师论文比赛一等奖等。学校也将这些优秀的实践课例及课题研究论文汇编成册——《支架式教学初探》(教师主题教学随笔集)。2013年,我校继续探寻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借助课堂观察的手段,寻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汇编了专辑《课堂观察实践与思考》。
3.探索课题研究新技术。课题研究逐步深入,课题研究实验课也在进一步完善,以下提供各阶段的实验课教案范表,实验课的过渡性材料一定程度上也是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体现。
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课题研究实验课教案(初稿)
课题实验课理念
|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学习基本规律,以学导教,循学研教,通过实验课,努力寻找一种或若干种学生起初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在教师和学习同伴帮助下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并形成这样的实验意识思维习惯,最终形成较强的有效组织和指导能力。 |
学校主课题 |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 |
个人研究的课题 |
|
学
习目
标 |
教学目标 |
|
课题研究目标 |
|
前后知识联系情况 |
|
学习重难点 |
重点:
难点: |
课前预习及课前准备 |
|
学习
过程 |
学习内容 |
师生活动设计
(包括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行为,着重表述学生学习活动内容、教师分步实施教学行为) |
设计意图 |
板块一 |
|
|
|
板块二
…… |
|
|
|
拓展
练习 |
(可根据课堂实际要求填写) |
板书
设计 |
|
在课题研究着眼于“基于学生学习立场的目标制定和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我校将实验课教案修改为以下内容:
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课题研究实验课教案(修改稿)
课题实验课理念
|
通过教学任务分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分析的结论诊断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制定使能目标揭示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帮助学生消除在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步步推理,层级展开,层层的过渡性“桥梁”支撑整个教学。这也为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依据。 |
学校主课题 |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 |
个人研究的课题 |
|
教学目
标 |
总目标
(终点能力) |
1:
2:
…… …… |
使能
目标 |
实现总目标1的使能目标1:
使能目标2:
…… ……
实现总目标2的使能目标1:
使能目标2:
…… ……
…… …… |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
(起点能力) |
(1):
(2):
…… …… |
学习重难点 |
重点:
难点: |
学习
过程 |
学习内容 |
师生活动设计
(简要表述学生学习活动内容、教师分步实施教学行为) |
设计意图 |
板块一 |
|
|
|
板块二
…… |
|
|
|
板书
设计 |
|
2013年,我校将重点落在推进主题课堂教学科研上,为了更好地指导核心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有效落实,并能对常态课和常规课的教学起到确实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引入了课堂观察。因此将实验课教案修改为以下内容:
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课题研究实验课观察单(实验稿)
教材版本 第 单元 第 课 课题
学 校 班 级 学 生 数
任课教师 观察者 观察日期 |
原有学习目标 |
|
处理后的目标 |
|
目标1 |
支持的环节 |
课堂观察描述 |
分析与建议 |
|
|
|
分析:
建议: |
目标2
…… |
支持的环节 |
课堂观察描述 |
分析:
建议: |
分析内容参考 |
教学环节与目标的内容、认知要求一致吗?
教师在这类目标的教学上有什么特点?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达成目标的机会?
学生在这类目标的学习上有什么特点?
对于这类目标,怎样的学与教会更好? |
4.围绕主课题研究我校负责主持了昆山市完美教室“理想课堂”项目组校际实验课。
(1)“把预习引入课堂”,是我实验项目——“理想的课堂”初级探讨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主题之一。“理想的课堂”项目实验拟从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三个层面逐级研究。
(2)“基于学生学习立场的目标制定和任务分析”是我实验项目继“把预习引入课堂”之后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主题之二。以儿童发展性学习理论为背景和指导,研究指向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过程分析和管理。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抓住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习材料富有问题性,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之后,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凭借“这一点”再结合具体的教学文本所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老师就可以得知“学生还需要教些什么”。同时,教师应明确“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到“学生还需要教学什么”这之间有一段“目标差”,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我们称之为“使能目标”。教师有效指导依靠于教师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师确定教什么、怎么教。
重点尝试教学任务分析方法的理论,学习使能目标和学习层级的分析。我科室将组织教师阅读学习有关教学任务分析的资料,并组织教师在实验课的过程中探索教学任务分析的方法。通过教学任务分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分析的结论诊断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通过使能目标分析,揭示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帮助学生消除在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步步推理,层级展开,层层的过渡性“桥梁”支撑整个教学。这也为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依据。
5.引入听评课新形式,“课堂观察”走进课题实验课。
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重点将“听课”活动改称为“课堂观察活动”,每个教师都有观察的任务,带着问题去听课,去观察课堂。我们想通过课堂观察更好地指导核心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有效落实,并能对常态课和常规课的教学起到确实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最大的‘特别’是视角的转变:观察的基点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课堂的教学结构,而是‘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这是我们要关注的,也需要反思的。
课堂观察模式下的所有听课教师不再是一支笔、一个听课本随意步入课堂,而在合作探究基础上选好观察点、制定好观察量表,目的明晰地进入课堂;所有评课教师也不再是“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明显”等千篇一律的“灌蜜式”点评,而是紧扣自选观察点,一针见血,对上课人的课堂教学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
关于课堂观察的意义和实施办法,我们正在实践中,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张校长所言,当我们逐渐在深入课堂观察这门技术的了解、练习和掌握过程中,我们很自然地发现,主课题原有的构架和内容随着会定时冒出水面,因为两者的核心是一致的——使能目标的建立和教学环节的支持。
6.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对科研工作实践的认识。
(1)实践出思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去做了,认真地做了,不断地做了,坚持地做了,才有经历,才有认知,才有体验,才有思路。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科研要为最广大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服务。教师会上课了,整个办学水平才能真正提升。这是第一点认识。第二点认识是科研要从我(学校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做起。“我”是大家的一份子,又是大家的首席者,“我”既要和大家一起做,又要为大家服务好,是共同遭遇者。读什么样的书,学什么样的理论,科研活动走什么样的流程,定什么样的要求,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作什么样的调整,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如何对不同的老师作分类指导,等等诸多问题,“我”都在实践中和大家一起讨论、形成并去落实。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过程。相伴一起,酸甜共享,问题共享,研究共享,发展共享。
(2)选择合适的形式。形式是必须的,形式又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形式,就没法做下去;拘于形式,又会流于形式。形式简单,收效不大;形式太繁,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合适自己就好。每月一轮,一轮四环,这是目前我们的形式,目前蛮合适。这种形式,是对前期的改进,是对有要求但形式不配套的改进。这种形式不是最终形式,还要更好地发展它。
(3)问题推动课题。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阻力还是动力,就看我们如何看待它。新校新教师多,不会上课怎么办?我们就观察和分析问题出在哪儿?目标吃不准,环节很粗糙。于是我们就讨论并确定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的主课题——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有了课题,还是不会上课怎么办?我们就推出主课题下的第一个主题——目标制定和任务分析,问目标哪里来的?从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教学内容中来,依据呢?把它写下来,讲出来。又问目标有了,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呢?那就要去分析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分几步走?使能目标是什么?把它写下来,讲出来。有了使能目标,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环节。通过一轮的实践,有了些方向有了些方法,但问题又来了,课堂上怎么去检验呢?目标实现了吗?环节能支撑目标吗?依据呢?我们再讨论,推出第二个主题——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什么呢?坐到学生中去,抽样观察,看学生学习发生了吗?把实际发生的记下来,再作分析、建议,并交流。老师们说抽样观察不够用,整体也要观察。我们就把观察对象放大,抽样观察和整体观察相结合。老师们说单看学生学习还不够用,还要观察教师的教学实际,观察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再把观察的范围扩大,从几个方面观察,并推荐一个方案,从问题设计、教师理答、课堂情感、学习效果四个方面观察。这个方案可以现用,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改用。老师们说,一个人同时观察四个方面来不及,于是我们就采用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项,合起来交流。这就是走到现在的科研活动形式。整个过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在此仅举此例,以此说明我们应对问题的态度。当然,我们决不止步于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审思,这种形式有意义吗?意义有多大,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4)打磨才能成长。共同遭遇,共同成长,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科研管理理念。要成长,必须经受打磨,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普适观点。走到现在,我们发现要提高课堂科研的质量,观评课的重要性要优先于磨课上课。上课是一个人的事,观评课是所有人的事,我们要全体都发展,必须要在能调动全体的环节上下功夫。课上完了,我们规定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准备,准备什么?整理记录,选择要点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一刻钟后,按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个一个讲,讲一个点评一个,目的是要学会讲,以评促教。我们提出观评课要体现四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实际联系理论原则。老师会讲了,她讲的必然深入她心,必然会带到她自己的课堂。经过这样的训练,我们相信会对大家有帮助。这段难忘的经历一定会从内心触动每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认为,科研成果不仅体现在物化了的成绩,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那些普适了的观点被我们年轻的老师们俯拾起来得以实践验证,并开始化为他自己的内心理解和指导思想。如问题即课题,实践出思路;有选择才能自主,有磨砺才能成长。
7.深化主课题思想在课堂教学研究中运用的认识。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已有比较完备的解释。我们做的不是用实践去验证它,也不去追求我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践如何有效的自圆其说,我们做的,仅是用它作为一个平台和话题,推动我们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服务,看到的是这种理念在我们不同发展阶段变化了着的动态的自我解读和实践反思。如第一发展阶段,我们把这支架理解为目标支架和环节支架,并使其保持一致性。今天我们进入第二阶段,我们把这支架解释为目标和环节支架下的观察内容,问题预设是支架,智慧理答是支架,课堂情感是支架,简称三角架。这三角架的前身是整体把握,把握目标明确下的重难点突破;后续是指向学生学习效果——学习了吗?进步了吗?发展了吗?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这三角架的具体解释还要通过全体教师的实践和努力,来完成——即每一支架的定义是什么,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理论背景,怎么运用,效果怎样,由此我会在课堂上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我的专业成长履历上增添了什么样的难忘一笔等等。
实践它才能解释它。实践到一个什么程度,才能解释到一个什么程度,无须圆满解释,只求在实践中有所领悟,并将这种领悟予以共享。
8.科研铸就支架,引领师生发展。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像这样一所特殊性质的学校,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寻找一种更适合广大年轻老师的培养方式,我们试途用科研引领老师成长,弥补年轻教师的经验不足,方向的不明。以下选择一些教师的留言作为说明。
数学教师姚静留言:在本学期的教科研团队课的第二个月,我经历了一堂三上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团队课。本堂课老师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这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这节课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学习小组每人一把剪刀、一把直尺或三角尺、一张彩纸、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彩色小正方形各四个,为人人动手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手、脑、口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信息技术教师戴宇婷留言:以前的科研活动主要是观察老师上课,现在观察的对象发生的改变,除了要观察老师,还要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组合作情况、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样就需要提前清楚这节课的上课思路、重难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本来听课老师只是作为旁观者,现在听课老师真正参与到了课堂中去,我觉得这样的科研不仅对上课老师有帮助,对听课老师也受益匪浅。我要熟读一些理论知识,在评课中能够很好的把自己所观察的内容整理出来。评论的东西确实是有用的、有帮助的。
语文教师阮云蕾留言:朱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其中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他独特的视角和立意:“第一个鼓掌的人”。这恰恰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地方,“第一个鼓掌的认识谁?”“第一个鼓掌的人怎么样?”“第一个学生和其他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第一个鼓掌的学生的品质。朱老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解读《掌声》,极具创造性。这也告诉我们主题的制定十分重要。作为新教师,目标的准确制定和达成是一个起步,尤其是目标中的内容(学什么)。目前在分析的时候,目标本身的调整和设计是比较少的,基本上是根据教师现有的目标来,课程标准本身的研读,不同版本教材的分析,学生重难点的把握上都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在主题的制定上,我们可以去“听听”学生的心声。
音乐教师潘琴留言:科研活动中学科组的科研氛围更浓更有效了,汲取了团队的智慧,对每个教学内容的分析把握、重难点的定位更精确,在研讨、试教、分析、建议、再修改、再试教等多次的磨砺中给每一位参与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促进彼此的成长。再者,从以往的只关注教师的教,逐步引向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共同关注这一要求上来,能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分析教师教学环节支撑的有效性。我觉得这是一种真科研。
英语教师倪敏黎留言:在上课之前,我们中年级的英语老师一起对三年级第五单元《Look at me!》的教案进行了探讨。通过探讨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心想着按照这个思路来上,学生一定掌握的不错。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渐渐的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我对学生能力的预估出现了偏差。在整个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服装秀的情景,课堂气氛是很活跃的,学生也能很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授单词中,有的学生发音到位,拼读流利,而仍有部分学生单词发音不到位,拼读中出现卡壳。问题同样也出现在句型教学的部分。学生“my”老师会漏掉没有说,“look at ”的发音也不是很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课堂气氛很好,教学过程也比较流畅,为什么学生的反馈情况并不好呢?这点值得我思考。通过教研活动的讨论后,我发现,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于这堂课的本身,关注于这堂课的设计是否精美,是否突出的重难点,教学步骤是否流畅,而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我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否能掌握。现在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教学渐渐流于形式,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论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该教授完的内容一定要教授完,往往对新授的知识点粗略的带过,并没有操练的很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发生了吗。
以上留言,能说明找到合适自己的改变一定会形成冲击,冲击产生了需要;真科研一定会催生出很多问题,问题推动着课题;有效的科研一定会激活合作的力量,团队的文化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四、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与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1.从课题本身来看:一个完整的课题其实就是“总----分----总”的研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子课题”的建设才是课题的核心所在,要把课题真正地做起来,就要在子课题方面下大功夫来实践。一方面,单就学科来划分子课题存在研究范围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学校主课题按照学科分解划分的过程,存在分解的子课题是由校课题组成员根据预设课堂设置,这导致具体教师承担子课题时的障碍:一来不同学科有其具体的特点,课题组成员只是某一专业课的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学科方面是能够较好把握的,但是在对小学各学科特点综合把握的过程中有存在错解或是不到位的地方,由此确定的子课题会失准;二来子课题确定之后,会由课题组安排具体学科的教师承担相应的子课题,对于承担的子课题会存在于教师原本的科研方向不一致的问题,另外当子课题移至具体学科教师,子课题的先天缺陷与不完备处便会暴露,这就是子课题方案进一步完善的需要,然而这种修缮需要又会衍生出第二个问题。
2.从我校师资来看:青年教师占多数的我校师资实际,教师对待课题研究的不同态度导致课题研究在不同学科存在差异与坡度。一方面,关于子课题的完善,由学校课题组确定的子课题,当存在不能满足具体学科科研实际的问题时,有的学科组会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及具体课堂情况自觉主动地对子课题进行二度或者是更进一步地修改完善,可是也有学科组会抱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此科研态度,无论是对学校主课题深入研究没有贡献,对以课题研究指导学科教学的用意也是一种无视与伤害,这样各学科对于主课题研究的程度必然存在差距,呈现坡度也是明显的结果;另一方面,课题实验课的尝试过程,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不够强,抱有不同科研态度的青年教师在实验课的研究及准备过程也有不同的呈现与收获,另外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教学习惯会影响课堂教学,给课题研究、实施工作带来了障碍,教师在“子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中,由于能力及对课题研究重视程度的不同,实际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对于青年教师实验课的检查缺少严谨的检查制度,致使课题在实验课尝试阶段的收效不是很明显,这于课题深入研究是不利的。
3. 从深入研究来看,课题研究在预设的阶段进行着,各种尝试也正在一步步地走,可是“摸着石头过河”仍然缺少系统的规划。研究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二)下一步研究计划
1. 主课题研究必须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要做好协调统筹,统一安排,有明确、系统的规划,学校各条线工作要为主课题研究保驾护航,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我们将继续在教师的子课题研究有效指导策略上做文章,进一步完善子课题的划分,让子课题更好地用来服务课堂教学。
2. 继续探寻适合我们主课题——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的主题科研形式,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推动我们课堂教学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服务,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此来推动课题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3.实验课的开展,加强基本工训练,通过集体学习研讨与培训,对基本功较差的教师进行帮扶提高,进一步明确并深化实验课教师整体上对实验课的理论思想、教学模式、资源建设和利用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实验课的监督、检查形成完备体系并制度化,从内外两方面保证实验课的质量,提升实验课的实际收效。
下一阶段,我们将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对阶段性研究成果作系统的整理,尤其是对前段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针对前阶段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实际操作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自我检查,分析原因,及时调控和修改下阶段的工作计划和重点,真正让教科研为教学服务。课题研究逐步深入,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提高老师科研能力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因此,主课题研究将一如既往、求真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