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我谈课堂观察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6日]
12月份的科研叙事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的教研课已经进行了四个月,从开始的茫然、一无所解到现在的拨开迷雾,这一路走得有些艰难。每个月要上交的观察单和科研叙事,逼着自己再次去研究文本,去思考到底应该教学什么,怎么教,去学习理论知识为自己找理论依据。虽然现在仍谈不上有很多收获,但也算是拨开了眼前的迷雾。下面是我12月份的课堂观察和研讨后的一点浅见。
这个月我们研讨的课文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观察的主题是“问题的设计”。它的特征是准确性、关联性和适切性。第一次执教的是蒋芳老师,她的提问设计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方面扣住“爱”这一知识核心,提炼关键词并紧扣关键词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另一方面明确段落间的联系,感受高尔基写信教子的真谛,感悟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同时联系作家名片,结合高尔基生平,深化对“美好的东西”的理解。
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围绕“爱”这一知识核心重点层层设计,并且注重立足重点,突破难点。在感悟高尔基写信教子的真谛时,教师把课文里散落在文字中的知识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排列,通过对表格层次的关注和理解,学生非常清晰的感受到,文中高尔基信里看似简短的三段文字,却是层层递进关系,学生很轻松的感悟到高尔基写信教子的真谛,体现了问题设计“准确性”的特点。
而在深化对“美好的东西”的理解时,蒋老师通过联系作家卡片,让学生能够更具体想到生活中具体的东西,把抽象的问题和生活联系起来,具体化,引导学生思考,则体现了问题设计“关联性”的特点。
再来说说“适切性”:课堂上教师的问题用语具体准确,指向明确,句式简洁。教师注意激趣引导,授课开始,教师能够抓住上节的重点来提问,问题简明清楚,所以学生能够很准确的回答出来,成就感让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起来。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紧扣“探望”关键词展开,提问围绕“探望”写了什么?当学生不能马上解答出来时,教师用“因为……所以”句式再次聚焦明确问题,使学生的思路一下清晰起来,马上生成正确答案,学生又一次次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正确,并进一步获得正确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教师采用分解问题,降低问题难度的方式,使问题更具体,指向更明确,先体会课文这样写的目的,从而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把大的问题分成小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具体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成为实现了目标1的有力的支持环节。
学生是开放的,思维是自由的,但课文内容是有联系,教师紧紧抓住核心这一内在联系,用准确性、关联性和适切性问题,将开放自由的学生和思维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课堂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