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教科研活动上的报告
张凤良
主要从对学校科研工作实践的认识,主课题思想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运用的认识,教师教科研的认同感三方面来报告。
一、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实践和认识
1.实践出思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去做了,认真地做了,不断地做了,坚持地做了,才有经历,才有认知,才有体验,才有思路。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科研要为最广大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服务。教师会上课了,整个办学水平才能真正提升。这是第一点认识。第二点认识是科研要从我做起(我指学校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我是大家的一份子,又是大家的首席者,我既要和大家一起做,又要为大家服务好,是共同遭遇者。读什么样的书,学什么样的理论,科研活动走什么样的流程,定什么样的要求,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作什么样的调整,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如何对不同的老师作分类指导,等等诸多问题,都在实践中和大家一起讨论、形成并去落实。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过程。课我一起上,课堂观察我参与,交流我互动,科研叙事我也写,相伴一起,酸甜共享,问题共享,研究共享,发展共享。
2.选择合适的形式。形式是必须的,形式又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形式,就没法做下去;拘于形式,又会流于形式;形式简单,收效不大;形式太繁,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合适自己就好。每月一轮,一轮四环,这是目前我们的形式,目前蛮合适。这种形式,是对前期的改进,是对有要求但形式不配套的改进。这种形式不是最终形式,还要更好地发展它。
3.问题推动课题。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阻力还是动力,就看我们如何看待它。新校新教师多,不会上课怎么办?我们就观察和分析问题出在哪儿?目标吃不准,环节很粗糙。于是我们就讨论并确定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的主课题——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有了课题,还是不会上课怎么办?我们就推出主课题下的第一个主题——目标制定和任务分析,问目标哪里来的?从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教学内容中来,依据呢?把它写下来,讲出来。又问目标有了,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呢?那就要去分析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分几步走?使能目标是什么?把它写下来,讲出来。有了使能目标,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环节。通过一轮的实践,有了些方向有了些方法,但问题又来了,课堂上怎么去检验呢?目标实现了吗?环节能支撑目标吗?依据呢?我们再讨论,推出第二个主题——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什么呢?坐到学生中去,抽样观察,看学生学习发生了吗?把实际发生的记下来,再作分析、建议,并交流。老师们说抽样观察不够用,整体也要观察。我们就把观察对象放大,抽样观察和整体观察相结合。老师们说单看学生学习还不够用,还要观察教师的教学实际,观察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再把观察的范围扩大,从几个方面观察,并推荐一个方案,从问题设计、教师理答、课堂情感、学习效果四个方面观察。这个方案可以现用,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改用。老师们说,一个人同时观察四个方面来不及,于是我们就采用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项,合起来交流。这就是走到现在的科研活动形式。整个过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在此仅举此例,以此说明我们应对问题的态度。当然,我们决不止步于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审思,这种形式有意义吗?意义有多大,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4.打磨才能成长。共同遭遇,共同成长,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科研管理理念。要成长,必须经受打磨,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普适观点。走到现在,我们发现要提高课堂科研的质量,观评课的重要性要优先于磨课上课。上课是一个人的事,观评课是所有人的事,我们要全体都发展,必须要在能调动全体的环节上下功夫。课上完了,我们规定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准备,准备什么?整理记录,选择要点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一刻钟后,按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个一个讲,讲一个点评一个,目的是要学会讲,以评促教。我们提出观评课要体现四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实际联系理论原则。老师会讲了,她讲的必然深入她心,必然会带到她自己的课堂。经过这样的训练,我们相信会对大家有帮助。这段难忘的经历一定会从内心触动每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认为,科研成果不仅体现在物化了的成绩,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那些普适了的观点被我们年轻的老师们俯拾起来得以实践验证,并开始化为他自己的内心理解和指导思想。如问题即课题,实践出思路;有选择才能自主,有磨砺才能成长。
二、对主课题思想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运用的认识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已有比较完备的解释。我们做的不是用实践去验证它,也不去追求我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践如何有效的自圆其说,我们做的,仅是用它作为一个平台和话题,推动我们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服务,看到的是这种理念在我们不同发展阶段变化了着的动态的自我解读和实践反思。如第一发展阶段,我们把这支架理解为目标支架和环节支架,并使其保持一致性。今天我们进入第二阶段,我们把这支架解释为目标和环节支架下的观察内容,问题预设是支架,智慧理答是支架,课堂情感是支架,简称三角架。这三角架的前身是整体把握,把握目标明确下的重难点突破;后续是指向学生学习效果——学习了吗?进步了吗?发展了吗?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这三角架的具体解释还要通过全体教师的实践和努力,来完成——即每一支架的定义是什么,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理论背景,怎么运用,效果怎样,由此我会在课堂上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我的专业成长履历上增添了什么样的难忘一笔等等。
实践它才能解释它。实践到一个什么程度,才能解释到一个什么程度,无须圆满解释,只求在实践中有所领悟,并将这种领悟予以共享。
三、教师科研认同感
选择一些教师的留言作为说明。
教师姜军留言:新的科研改变了以往的教研形式,从以往的着重观察教师的一言一行,转而主要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课堂观察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听课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观察学生,通过他们的反馈来了解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教研活动的观察点还是需要根据课的类型来进行区分,每个类型的课堂观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需要我们每次教师上课前都需要坐在一起商量观察单的内容。
教技主任陆静娟留言:真实、有效的教育科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身教育教学的缺陷,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效果。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对上课老师以及听课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我们在课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学生学情,在目标、过程、情感等方面加以调整改进。对观察员来说每节课都务必要认真去听、积极去思考才能真正交流出有实质的东西,以帮助上课老师改进课堂教学……科研活动需要强大的理论和经验支撑,这也正是自己目前薄弱的地方,要多读书、多听课,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
教师戴宇婷留言:以前的科研活动主要是观察老师上课,现在观察的对象发生的改变,除了要观察老师,还要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组合作情况、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样就需要提前清楚这节课的上课思路、重难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本来听课老师只是作为旁观者,现在听课老师真正参与到了课堂中去,我觉得这样的科研不仅对上课老师有帮助,对听课老师也受益匪浅。我要熟读一些理论知识,在评课中能够很好的把自己所观察的内容整理出来。评论的东西确实是有用的、有帮助的。
教师朱慧留言: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让我们能够真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反思教师的“教”,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这种团队课的形式也让我们有了更多互相学习的机会,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课上好。
教师顾梦艳留言:这样的教研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以前上公开课都是自己一个人费时费力的埋头写教案,也不知道哪里不好哪里好,效果不是很好。现在这样以小组为团队的教研方式,每个人都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受益良多。而且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让老师们更接近学生,更了解学生,及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在我的问题是听课时反思来不及跟上,也比较表面化,缺少有深度有针对性的发现。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相关的培训。
教师朱雪芬留言:刚开始采用这种新形式来观察课堂让我们都很紧张。一堂课上听下来很慌张很凌乱,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记什么。但是通过几次实验课,通过领导们的指点和有经验老师带我们一步一步摸索,我渐渐能够找到自己在课堂观察中该关注哪些点,对于哪些环节要特别留心。这大概就是一次次实践带给我的成长……我建议评课时可否把录音调出来一边看一边讲。
副校长潘琴留言:科研活动中学科组的科研氛围更浓更有效了,汲取了团队的智慧,对每个教学内容的分析把握、重难点的定位更精确,在研讨、试教、分析、建议、再修改、再试教等多次的磨砺中给每一位参与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促进彼此的成长。再者,从以往的只关注教师的教,逐步引向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共同关注这一要求上来,能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分析教师教学环节支撑的有效性。我觉得这是一种真科研。
以上留言,能说明找到合适自己的改变一定会形成冲击,冲击产生了需要;真科研一定会催生出很多问题,问题推动着课题;有效的科研一定会激活合作的力量,团队的文化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