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
[发布时间2012年6月20日]

.研究目标

(一)理论目标: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辅助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享,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范式。由此指导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以校“支架式教学”课题为指引探索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的策略,丰富支架式教学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理论,为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贡献力量。

(二)实践目标:

1、搭手脚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最邻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区水平与第二个发展区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该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2、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由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就是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中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以至用是外语的指导思想。”最近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介绍》中也指出:“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线,突出语言的实践性。”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而情景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自然语言产生于情景之中,活动受情景制约,说话总是由一定的情景所诱发。语言交际活动只有在一定的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实现,没有情景就没有语言交际活动。另外,情景还是促进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能促进交际双方互相理解和表达思想,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

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因此,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进行内部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的资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与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这种协商与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的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而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同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课堂的评价要让学生觉得自信、自豪,为自己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为自己的小组、为自己的班集体感到骄傲。对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主题设计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并在具体实施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研究内容:

1.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

2.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句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

3.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

4.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

.研究思路

1.学习:

1)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支架式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的文献资料、书籍,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我校各年段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现状以及语文教师相关的理论掌握与再学习现状。

3)理论联系实际,借以文献回顾指导英语课堂教学,旨在现有的研究成果水平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研究:研究“支架式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中有现实意义的有效策略,分析策略的可行性原因,着重从教师个体因素、制度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观察法、谈话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3.实践:根据以上的研究,寻求“支架式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中有现实意义的有效的策略。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理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的总结更好的方法。

4.提升: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努力将预习引入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研究对象和方法

1.对象:本校中高年级段全体学生。

2.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观察法、谈话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确定研究内容、进行理论研究、得出实施方案和评价办法、再实施、再检查、对原方案修订、再次实施、获得结果。

2)经验总结法:确定研究内容对象、收集经验材料、筛选、归纳总结。

3)案例分析研究法:撰写相关案例分析。

.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三个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9-20126月):了解支架式教学的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课题设想,撰写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专题网站,及时上传研究动态;举行开题论证会。

2.实施阶段(20127月-20147月):组建研究组织、进行教师培训;各责任人制定计划,开展初步实验研究;举行中期成果鉴定,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深入实验,定期开展研讨活动(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的研究。(2)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基本范式的研究。(3)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提炼研究成果(成功的经验和案例、研究课交流等)。同时为教师提供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通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3.总结阶段(20148-20156月):归纳总结阶段成果及终结成果。

.研究保障(措施)

(一)课题人员培训措施

1.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

2.支架式课堂教学活动(课堂展示、案例评选等)。

3.定期进行理论培训。

(二)研究工作管理措施

1.建立课题档案,保证实施全过程资料的真实、完整。

2.建设专题网站、出版教科研信息。

3.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教科考核中。

(三)研究时间保障

课题小组成员采取每周集中,合理分工,明确任务的形成,从而加强时间观念、保证高效准确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任务。

1.每两周进行一次参与有课题研究的人员会议,组织语文组全体教师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讨论和进行阶段性研究工作。

2.在本组内实行一周一次备课活动,活动中可以加强对本课题的研究讨论工作。

(四)经费、硬件实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不断加大科研的经费投入,积极搭建平台,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堂观摩、研讨、培训以及征文或整合比赛等活动,坚持把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纳入教研组建设和教师发展的重点考核项目。

(五)奖励措施

1.健全奖励制度,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奖励。

2.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教科考核中。要对课题实验的理论分析、实验案例、论文总结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并对实验成果突出者予以表彰。拟设课题实验论文奖、课题实验贡献奖、课题资源开发奖、优秀实验课例奖等。

.成果形式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一)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报告、研究论文、教材活页、教学课件、评价表格、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生作品、档案资料等。

预期成果形式

1.教育成果:

①教师论文

②支架式教学案例

③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统计分析

2.课题研究成果:

对支架式教学的完整认识和修缮(研究报告)

3.形成一套管理制度

(二)成员分工

(分工协作)

主要成员:徐亚萍、陈希、陈薇、邰小红、唐羲轮、倪敏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