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主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12年6月15日]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

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背景依据

1.本课题研究,适切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一章中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我地区也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向全市教师提出了“三坚持”,一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二是坚持运用科学方法,三是坚持提高教育质量;向全市中小学生提出了“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要求。其中“会自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自学重点,做到复习和预习、课内和课外、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而倡导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正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形成学习能力,努力展现在教师的辅助下如何引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同伴合作学到自己也会学的学习过程。

2.本课题研究,适切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成立于20098月的新校,教龄两年之内的教师现占全体教师75%2011年秋季升至85%。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已成学校当务之急。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尤其缺乏研究学生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积累。在现行教师评价机制影响下,目前我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样是仅关注“我该教些什么”、“我该怎么教”。尽管学校反复倡导以学定教,以教助学,但由于缺乏有力抓手,该如何努力引导青年教师沉下心来研究“学生怎么学”,“我的教该如何适应学生学”,“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的最大问题。

本课题研究就是在努力企盼形成这样的抓手,通过过程形成意识,形成习惯,形成能力,有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我们发现本课题研究,比较适切青年教师入门科研,它以课堂为阵地,涵盖的各要素易于接受、实践,可宽可深,面点结合。相信,只要我们目标明确,科学管理,加强指导,及时总结调整,保障措施有力,一定能获得积极成效。

3.本课题研究,适切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需要。

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下,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就在于,过于关注课程内容建设,忽视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强调 “我该如何教”,忽略 “学生该怎么学”。“教学”倾向于“教”一头,不够重视“学”这头。而教学最终的成效不是体现在“我”教得如何,应该是学生学得怎么样。显然,这与当前教育发展方向相悖。

本课题研究,能有效改善教学现存的状态,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教学生学直至学生自己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设问自己作答,从他们自己理解的角度去讲解。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古代的教学活动主要也是示范、模仿、练习,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苏格拉底的“个别谈话式”教学模式。到了近代,比较典型的有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而到了现代以后,教学理论的变革和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涌现了许多各有千秋的教学模式,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建构主义的综合化教学模式等。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致力于研究建构主义的多种有效教学模式,在此研究浪潮的助推下,“支架式教学”应运而出。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统一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内核。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由此,当下无论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极具前瞻性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正就如何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如何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即如何创造最近发展区而积极论证。

多年来国内外支架式教学研究着眼于挖掘支架式教学五个环节有效实施的策略,并在如何搭建“脚手架”、如何针对具体课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如何实现学习小组内的有效学习、如何实施有效的评价等方面均得出了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总之就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思想与观点,一线教育工作者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均给予了实践层面的论证与理论层面的支撑。

虽然许多教育理论学者和一线教师对上述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若生搬硬套一些理论和经验,有时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在支架式教学法的运用中,仍存在对支架的含义的理解不够全面或不够深入造成对支架的误解。主要体现在对支架认识的泛化或缩小。有的人看什么都是支架,这是不对的。不是说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随便的给上一个图表、一组问题或一组建议等都可以称得上教学支架的。另外,提供的帮助也必须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这是支架的“放置”的地点问题。也就是说支架的出现不但要把握时机,还要设置恰到好处。这里还要把支架与学习过程设计中的助学区分开来。相反,另外一种错误的理解就是看什么都不是支架!其实支架并没有有的人想象的那么高深,不一定非要是一个复杂难懂的理论或工具,有时仅仅就是一个暗示、一段话或一个简单的表格,只要我们设计得当。同时评价方案在评价任务难度的层次化、评价标准的细致化、干预方式的具体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更侧重于如何使这些一般的理论和模式在我们具体的学情中得到最优化。

 

二、课题的界定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辅助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享,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范式。本课题中的“支架式教学”,引自上述概念,两者表述有所区别,但核心理念是一致的。第一:在方式和途径上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教科书、教师、学生三者关系来实现。第二:通过“支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这个成人有意搭起的“支架”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撤去,教学内容也循序渐进呈现完成。第三: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活动为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顺利展开,使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得以融洽。第四:教学活动中,“支架”----教师对学生已有基础的了解与准备,以及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基础更好地在新知识的学习运用中起到支持架构的作用而采取的设计思路,就是更好地保证这条链完整完美地呈现。第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支架式教学理论的体现不只是体现在完整一节课的流程中的,每项活动的展开都是一次支架式教学流程的体现。

“实践”一词,《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商务印书馆出版)解释为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教学自然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有意识活动。本课题中的“实践”主要是指教师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于自身课堂的活动。

“反思”原为唯心主义哲学概念,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思索,后泛指对某些事物或过程的重新回顾和认识,类似于“自省”、“检讨”。本课题中的“反思”是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基本概念的建构,是否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是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解决的问题又成为了下一步的支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了一个适当的引导作用;是否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回顾、分析、整理、总结。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是指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学习基本规律,以学导教,循学研教,通过实践,努力寻找一种或若干种学生起初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在教师和学习同伴帮助下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并形成这样的实验意识思维习惯,最终形成较强的有效组织和指导能力,而后不断地、及时地总结调整,再实践再调整,以求最佳教学效果的研究。

 

三、研究重点

1.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的能力。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不断给予指导和体验。而这种解决问题的体验前提是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达成一定的联系,从而降低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台阶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学生主动学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

2.支架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的水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从传递知识给学生的权威人物变成了一个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处的高级伙伴。这种角色转换前者意味着权威,后者意味着平等,在传统等级观念仍具影响的我国,这种转换无疑是一种严峻挑战。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掌握更多新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多新技能,指导新的、可能是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熟悉的、与支架式教学理论相配套的学习技巧,从而获取新的课程实施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这种全新的促进者角色,将进一步提高教师“教”的水平。

3.支架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尽管我们的实验刚起步,我们的认识还很粗浅,但支架式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是不容质疑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形成,使整个教学始终抓住学生与教学内容这个主要矛盾来展开,“建立概念框架,引导进入情境,启发独立探索,鼓励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有机的配合。遵循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原则,在整个课堂结构中,又对这五个要素按一定顺序进行了排列,这样,不仅使知识教学呈现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逻辑顺序,还使能力、情感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利于学生思维与心理的发展。

 

四、理论依据

“支架式教学”是运用建构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者是伍德、布鲁纳和罗斯(WoodBruner and  Ross1976)。其核心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形成学习能力,努力展现在教师的辅助下如何引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同伴合作学到自己也会学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支架式教学”与新课改关注创新异曲同工,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内容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同时还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体现出学习者的首创精神。

关于“支架式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一书中指出,支架式学习是一种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或完成学习者起初无法独立完成但在老师或其他能力更强的伙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的方法。支架式学习,就类似我们早已熟悉的脚手架,通常是一个突起的平台。伍德、布鲁纳和罗斯确定了教师或成年人为学习者提供帮助时可能会用到的支架的六种作用。这些作用被列为搭建支架过程的六个步骤:1.吸引兴趣:引起学生兴趣;2.降低自由度:通过分解简化任务,降低难度;3.保持注意指向: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解决上;4.强调与任务相关的某些特征;5.控制挫败感:不要使学习者感到气馁;6.示范:展示理想解决方案以便学习者模仿。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书中指出,“支架式教学”所隐含的意义是教师引导者教学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到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它的设计思路是:1.搭建脚手架,即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增强学生学习信心;2.创设情境,即通过设置悬念、设计实验操作、实例引发等方法,引发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思索,攀沿更高水平;3.独立探索,即当进入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后,引导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即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即完成了认知阶段之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使全体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研究学生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习惯,并形成能力。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成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对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的研究,产生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的基本范式。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的研究:兴趣、注意力、目标分解、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示范、克服挫败感、解决问题的主要特征、评价等。实现这些要素的课堂实践、主要策略和理论背景。

2.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基本范式。包括实践案例、范式描述、理论支撑和成效说明。

3.支架式教学的不足分析,并努力改善。一是由于教师理论不足,在搭建知识框架时包办太多,放手太晚,课堂教学低效;二是由于教师个人知识、思维和经历、性格的局限,对学生的发展能力估计不准确,或机械操练或设置问题、活动大大超出学生能力范围,限制学生思维发展,阻碍学习活动深入。针对上述问题努力改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综合运用实验研究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

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支架式教学文献资料,提供给学校教师参考、学习。

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同课异构对比研究、教学展示探索研究等活动。

案例研究法:选取教师教学实例、听课记录、反思材料、论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修正。

行动研究法:制订研究计划,根据计划有目的、负责任地开展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追踪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聘请教科研部门及各级领导、专家进行指导、会诊、研究、帮助,以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行动”。

经验总结法:及时阶段性总结开展支架式教学的经验,查找存在问题,为下一步研究作基础。

八、研究步骤

1.启动阶段(20119-20126月):了解支架式教学的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课题设想,撰写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建立课题研究专题网站,及时上传研究动态;举行开题论证会。

    2.初步探索阶段(20127-20136月):组建研究组织、进行教师培训;各责任人制定计划,开展初步实验研究;举行中期成果鉴定。

   3.深入探索阶段(20137月-20147月):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深入实验,定期开展研讨活动(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的研究。(2)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基本范式的研究。(3)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提炼研究成果(成功的经验和案例、研究课交流等)。同时为教师提供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通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4.总结阶段(20148-20156月):课题组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编印课题研究成果专集;举行成果鉴定会。

 

九、研究措施

1.制度保证。

①建立课题档案,保证实施全过程资料的真实完整。

②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教科考核中。

③定期进行理论培训。

④各级子课题实施监控,保证课题健康发展。

2.奖励保证。

①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

②健全奖励制度,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奖励。

3.校园宣传

建设专题网站、出版教科研信息

4.各类评比

①支架式课堂教学活动

②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案例评选等)

③学生学科能力竞赛活动

……

十、预期成果形式

1.教育成果:

①教师论文

 ②支架式教学案例

③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统计分析

2.课题研究成果:

对支架式教学的完整认识和修缮(研究报告)

3.形成一套管理制度

 

十一、课题组成员

课题责任人:张凤良

策划与管理:张月明、曹桂芳

主要成员:潘琴、陈薇、陆静娟、徐亚萍、戴宇婷、沈茜、韩旦、陈希、姜军等。

课题分解:

1.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沈茜负责,全体语文教师参与。

2.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韩旦负责,全体数学教师参与。

3.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陈希负责,全体英语教师参与。

4.支架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施毓聪负责,全体音乐教师参与。

5.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林振华负责,全体体育教师参与。

6.支架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伍力舟负责,全体美术教师参与。

7.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戴宇婷负责,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参与。

8.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宋燕负责,全体思想品德教师参与。

9.支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张磊负责,全体科学教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