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各学科指导学生自学的理论与实践操作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0日]

各学科指导学生自学的理论与实践操作(供参考)

语文: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征,反映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目前,有些教师不管教材的类别,将所有的课文都当作讲读课文教。这样势必造成教学时间紧,教师教得辛苦,学生负担加重的现象,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怎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除了其他因素外。学生缺乏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试问,在学生根本不会读书的情况下,教师怎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呢?又怎么会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呢?可见,如果不重视培养自学能力,不切实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就不能严格按照不同类别教材进行教学。从教材编排的意图及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都需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意义及理论依据

1培养自学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人们积累知识的工具。如果学生不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就好象取得了一把金钥匙,他们可以用这把金钥匙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独立掌握更多的知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征,反映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这就指明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培养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现在使用的教材中,有讲读课文,有阅读课文等不同类别的课文,照理教师应严格按照不同类别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法进行教学,比如:对阅读课文,教师只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不必费很多时间去讲,对独立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读后适当检查阅读效果。但实际情况是有些老师不管教材的类别,将所有课文都当作讲读课文教。这样势必造成教学时间紧,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负担加重的现象,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怎么会了生这种现象?除了其他因素外,学生缺乏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试问,在学生根本不会读书的情况下,教师怎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呢?又怎么会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呢?可见,如果不重视培养自学能力,不切实教缎带学生读书的方法,就不能严格按照不同类别的教材进行教学。从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都需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培养自学能力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教师不可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交给学生,正像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够指点他们跨越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教给捕鱼的方法要比馈赠几条鱼重要得多,同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清末梁启超说过: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改变那种“全盘授与”的传统教法,要积极启发,“相机诱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学方法。他还指出:“学生光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举一隅,不能三隅反,不会成才。惟有入学而取得了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学生受教育,就是要学到一辈子能够坚强地自学的好本领。”可见,自学对一个人的成才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培养自学能力正像教孩子走路一样。当老师最可贵的是要给学生自己锻炼的机会,引导、启发,讲道理、做示范,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孩子自己走。今天教他是为了明天不教他,今天扶他是为了明天不扶他。学生掌握了如何读书的方法,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不仅对他现在学好语文有显著的效用,而且对他今后继续学习或参加工作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自学能力既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

4培养自学能力的另一着眼点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自学能力是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会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须知,“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组织这种活动,教学的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教师的任务,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应在于会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努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5培养自学能力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从历史的角度看,想要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需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加强双基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改革教法的核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训练为主线,发展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说明教师的“教”固然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但决定因素是学生的“学”。学生要真正学好语文,取得进步,必须靠内因起作用,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靠自己学。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抓好思维训练。

1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从诵读中推敲字词,理解课文,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如《杨家岭的早晨》一文中的第二段第一句:“毛主席一手扶着水桶,一手拿着瓢,瓢里的水缓缓地流到小苗上。”一个学生说,这句中的“缓缓”一词很重要,说明毛主席浇水时动作很轻,让水慢慢地流到小苗身上,否则会把小苗冲坏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很爱小苗。另一个学生说:“一手……一手……”很重要。说明毛主席劳动时很认真,两手不空。一个学生说“扶”字重要,这里也说明毛主席又认真,又仔细,把水桶扶着是怕桶倒在地上把小苗压坏了,水倒在地上会把小苗淹死的。

2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还着重通过教材因素和教学手段的激发、诱发和逼发,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训练。

激发。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是这样做的:第一,设悬布疑。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我出示一枚普通的鱼钩,提问:“本课课题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挖掘全文的思想。又如教《给颜黎民的信》,开头这样设问:“鲁迅先生给颜黎民的这封信是回信,那么颜黎民给鲁迅写的信讲了些什么内容呢?”学生自然有各种猜测,我进而指出:要知道颜黎民给鲁迅写信的内容,只有认真学习鲁迅先生这封信,才能体会出来。这样学生便以热烈的情绪投入学习课文、探索另一封信内容的创造思维活动中。第二,多问、思考。如教学《凡卡》设问:“要是凡卡不把地址写错,想想爷爷收到信以后将会怎样?”

诱发。在思考问题时,我给学生“架桥”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其做法是:第一,创造性复述。对故事性强的文章如《将相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合理扩展,形象描绘,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大有益处。第二,创造性作文。如有时命假想性的作文题《假如我是老师》等,还提倡学生写童话故事,引导思索,借题扩散,主动求异。

逼发。就是凭借学生直觉思维的特点来解决问题。我主要采取下面的方式进行:第一,质疑速答。教学时,请几个学生站起来,对提出的问题抢答,看谁的思维灵活,答得快、答得准。第二,创造性测试。如教《我的“自白”书》中“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想象作者在酷刑下面对凶残、愚蠢的敌人的神态。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我认为课堂教学应按“预习-读议-练”三步进行。

第一步: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到:(1)仔细阅读课文、课后习题和课文后列出的生字;(2)编好自然段段码;(3)将课后生字表上互个生字的拼音注到课文该字的上一行,并用横线将那个生字组成的生词划出;(4)查字典、词典,自学生字词;(5)提出疑难问题;(6)了解课文大意,朗读课文。

第二步,读议。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以问带读、以议促读、以讲助读,并注意在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议。议的过程就是学生地课文的字、词、句、篇及其思想内容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议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在广泛议论之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第三步:练。在读议的基础上,学生用在自读中获得的知识,练习读,练习说,练习听,练习写。

按上述步骤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读书,启发思考,组织议论,指导练习。学生则主要通过自学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读能力。实践证明,这套“三步”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引导学生自能读书。

语文作为母语,在学科课时安排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小学,语文所占课时在诸学科中是最多的。但是六年下来,读不懂课文、不会学语文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与传统授受式教学有很大关系,若不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很难实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努力构建新模式,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读书。引导学生自能读书最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自能读书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指导实践阶段,独立阅读阶段。而这三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共同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其语文素质。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阶段。

本阶段侧重训练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以期为后续的训练打下基础。根据阅读教学本身的特点,可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 方法;

1朗读的方法

第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二,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2默读的方法。

3把握书后阅读提示的方法。

第二阶段:指导实践阶段。

1课前预习。

第一,引导学生质疑、析疑、解疑、存疑。

第二,引导学生设计学习思路。

第三,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2课中学习

第一,课中学习的重要组织方式

A 个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

B 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待续)

 
  数学:

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按照学习规律,主动获取、探索和应用知识,不断增长才干,科学地组织自身学习活动的特殊本领。高中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有研究表明,少数自学能力强的高中生十分热爱学习,即使离开老师的指导,他们仍能坚持学习。因此,培养高中生的自学能力是智力竞争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启发、诱导、训练和培养。

 一、教师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相信学生的潜能,勇于放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国的江山野教授在《论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中也指出:“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教师的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从大变小,最后消失”。因此,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高一开学初明确地把这一宗旨告诉学生,并让学生明白,每一位同学自身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以求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则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设计学案,做到教为学服务,充分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的暴露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的呈现、方法的引导和知识的形成规律上,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怎样自学。

    二、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是为听好课做准备的,要求课前能将要学的内容读一遍,想一番,找出重点和难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听课。刚开始时,教师可按每一节课的内容,列出自学提纲,要求抓住重点、关键,特别是了解本节课的目的要求,以及包含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动手认真清理基本内容,并注意发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及各种逻辑因素。学生按这样的提纲自学,容易抓住看书的要领,逐步养成看书的习惯和方法。这样做,一方面使得一些易于理解的问题在课前就得到解决,课堂上老师可以对重点的知识进行精讲,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出疑难,从而带着问题来听课,减轻了听课要求注意力十分集中的压力,为上课创造有利的心理状态,增强了注意的定向,提高了效率。

 三、通过公式、定理的推导,练习巩固,纠正错误活动中培养自学能力。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可启发引导同学通过回忆公式、类比联想、分析归纳等角度出发,努力寻求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定理的证明方法,独立地归纳出公式。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细致地挖掘课本知识,注重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证的尝试。并鼓励学生对一道题目或进行“平行性”改造,或进行“逆命题”的改造,或大胆改变某些条件,看看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在学完一个概念后,可先让学生做一些是非判断题,在他们进行判断时,教师强调同学们一定要说出理由,以防止他们不动脑筋的瞎猜。对于一些概念较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教师要把问题进行分解,可让学生从正、反、侧几个方面进行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另外,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地把不很复杂的数学问题定型化,寻求解这类题目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通过课后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总结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教师在讲完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章以后,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把一盘散沙知识梳理成一个知识系统。如在复习立体几何“异面直线距离和角”这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面对角线和棱的关系去考察它们之间的距离和所成的角,由此辐射扩散,把这一部分知识融会贯通。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很强的总结归纳能力,启发他们把所学的内容分为几条线索,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或借助图形把它们概括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且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概括、归纳、总结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贮存于大脑。教师还应促使学生自己把每一章知识归纳为几个主要问题,记住它的内容、方法和重要结论,特别要对教学中已经选用过的例题、习题,以整章的知识为背景进行重新审视,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本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由厚变薄的读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自学能力。

 五、通过课堂小测、单元检测和期中(末)考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就本节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拟几道检查学生自学能力的小测题,来帮助学生发展自学能力;在学完一个单元知识以后,教师要认真出好一份单元试卷,然后进行细致批改,可以先贴出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动脑(或与同学一起讨论)校正错误的答案,这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又是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试卷评讲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试卷中普遍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之后再拟题进行必要的练习。此外,我还强调学生注重错题记录: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是哪个概念不清楚?或是哪个条件忘记了?哪种运算不过关?看到题目的条件后为什么不会产生一系列必要的联想?思路在哪一步受阻?解题方法为什么错了?等等。这不仅训练学生的思维,使知识触类旁通,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六、通过实际应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鲁迅先生曾说:“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教师应该从学生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活动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鼓励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愿望。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社会现实、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从中提炼出有社会价值的应用背景,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承担某种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实际意义,从中会感到所学知识的不足,产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的欲望,激发加深和扩大已有知识的需要,自觉地去探索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丝毫也不能忘记和放松。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自学能力必须建筑在对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注意的专一性、集中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智能素质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