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教育非常痛非常爱》读后感 沈燕菁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31日]
 

我是一名教师,并热爱着我的事业,看着孩子成长是件美好的事情,也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更是件能体现人生价值的事情。但我们教育的现状确是让人很痛,痛到骨子里,痛到甚至怀疑自己对教育的挚爱是否正常。这种痛我们会在心里琢磨,但是开东老师把他写出来,写得淋漓尽致,善良中裹着正义,温和中包藏锋芒。比如《大刀向老师头上砍去》这篇文章。老师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遭遇让每一个挚爱教师行业的人潸然泪下。现在每当老师和学生出现对抗时,社会的矛头全都一味的指责教师,不管教师对与否,都是教师的错。这就造成许多教师不管那些有问题的孩子,或者管起来顾虑重重。结果就是造成了真正的问题孩子。 “至哀大莫于心死”,教育的最大悲哀就是“不管不问,听之任之”,这真的是恐怖的事情!王老师在文末大声疾呼“救救老师吧”。老师们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才能释放心中的爱,育好孩子,为祖国分忧。

刚刚看完,王开东的《教育:非常痛,非常爱》,特别喜欢。喜欢王开东的文章,也喜欢他的文字,深刻而不失温婉,理性而又充满激情。人常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读其书,阅其人。王开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有智、有知、有激情、有血性的作者形象从书的深处向我走来。

王开东是个不折不扣地教育人,读《教育:非常痛,非常爱》这本书,我曾不止一次地感觉到他对教育的挚爱。读小说,看影片,观社会,无一不是站在教育的视角去解读教育去思考教育。于是,他从《西游记》中读出了《佛祖是个好老师》;他以欧洲贵族豢养天鹅类比我们今天的教育,呼唤教育要为孩子松绑,让天鹅飞起来;他从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领会校长将应该如何办学,教师应该如何教书,我们的学生应该如何读书。

王开东是睿智的,他说: “现在回过头来看《西游记》越来越感觉到其中的玄妙,比如去西天的道路恰好是十万八千里,正好等于悟空的一个跟头的距离;比如真正的真经就在佛祖的手里,何以要放在西天,让唐僧师徒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如来佛祖是个好老师,他绝不向学生灌输真理,哪怕是极乐世界的绝对真理,也绝不直接给予,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究。他把真经牢牢地攥在手里,甚至把真经藏在西天,并且制造重重迷雾,设置一个个障碍,非得让你经历千辛万苦和百般灾难,设置九死一生,设置魂魄飞散,在过程中经历,在经历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在成长获得无形的“真经”。要知道,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不经历千难万险,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神意蕴?如此看来,取回的5048卷经文,只不过是一个寓言而已,真正再造的是他们自己,真正的真经是他们自己的脱胎换骨。

他从社会现象来反思教育问题,《天鹅是怎么飞不起来的?》究竟是什么让天鹅失去了飞翔的能力?罪魁祸首是欧洲中世纪的贵族,他们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的贵族,所以想豢养他们,和自己贵族相惜。他们捉到天鹅后,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把天鹅的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能力,不能飞翔。二是捆绑天鹅的翅膀,使它因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飞翔。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助力,就飞不起来了。三管齐下,天鹅从此远离了蓝天,眼光逐渐狭隘,一天天地庸俗,一天天地猥琐,原先飞翔的心终于死了……为了培养出我们眼里所谓的好学生,我们也是三管齐下。第一是我们极端注重智育发展,无形中剪掉了学生情商发展的翅膀。那些美好的情感,道德修养,什么期待,同情和感恩心,渐行渐远,学生失去平衡,自然就无法高飞。第二是我们用应试捆绑住了学生的翅膀……第三是为了安全,把学生限制在校园里,缩小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失去了起跑助力,不能起飞……要知道温室里培养不出耐寒的红梅,鸡窝里飞不出野性的苍鹰。”他呼吁“今日之教育,就是未来之中国,今日学生之风骨,就是未来中国之脊梁,让我们尽最大可能为孩子松绑,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自由蓝天下振翅飞翔。”

    他看《恰同学少年》,引发深刻的思考。湖南一师,一所普通学校,短短五年时间,何以吸引了那么多大师级的教授,培养了那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甚至左右了中国的政坛和历史的走向。看他们的校长——孔昭授,他实行人格教育,自治教育,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时刻记住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他开门办教育,实行社会化教育和军事化教育,并且对极端偏科的毛泽东实现特殊教育,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眼光、视角和情怀。看他们的老师——杨济昌,这位教育大师,有着中国文人的骨骼和清高。他主张改良救国,寄希望于后生晚辈,但绝不强加自己的观点于诸生,他引导毛泽东等人,蓄知储能,以利来日之大成。毛泽东曾提出大乱之后才能大治,尽管杨昌济内心并不赞同,但却能搁置争议,让时间和实践来说明问题。看他们杰出的学生——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左右中国历史的走向的风云人物。校长应该怎样治校,教师应该怎样教书,学生应该怎样读书?看完《恰同学少年》似乎每个人都“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而又“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

思考教育,指点教育,是本书的主体。所有这些,无处不见,王开东善思,智慧,和对教育的挚爱。

    王开东是率真的。他敢言,敢直言。《隆平一落选,上帝就发笑》一文中,他说,袁隆平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的骄傲。但就是这样以为多次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杂交水稻之父,竟然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暗箱之中,在蝇营狗苟里,否决了袁隆平之后,没想到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机构,拥有200个诺贝尔将获得者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却高票延聘袁隆平为外籍院士。”他措辞激烈,毫不客气地直击中国院士评选弊端。

王开东是犀利的。《校长不识字,博士乱翻“书”》一文中,他引用的几个事例,均是名人学者,他直击问题,毫不客气。一则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段凡对“卧槽泥马”的成语典故解释出现错误,更甚的是,博士在报上答疑时,竟然不翻书,凭网上一搜,就直接作为学问了。另几则是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人大校长纪宝成、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读错别字,用错词的事例。王开东毫不客气地直言,“如果我们的教育现状还得不到改变,如果我们的文化素养不能真正地提高,那么校长们露怯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的博士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他犀利,但不偏激。不唯上,不唯是,客观评价不回避。他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进行剖析,孔子一“哂”,  和谐的氛围破坏了,学生谁也不愿意回答问题了,畅所欲言的课堂没有了。接下来的交流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回答都收藏了自己的心里话。最后的曾皙留下来,孔子点评诸生,更是败笔,孔子在别的学生面前批评其他学生,这简直就是犯教育之大忌。文章最后王开东客观地结语:正因为孔子的“哂”,使得后来的人收敛,而这种收敛,居然成就了一场伟大的讨论,四个人的志向正好推进整合成了一幅圆满的礼治实现图,这未尝不是教育的意外之喜。

     王开东是激情的。《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一文里他用这样一段文字来呈现他眼里的林徽因,“一个怦然心动的名字,一场无与伦比的美丽,一段惊世骇俗的传奇,一颗划过整个二十世纪都璀璨耀眼的明星,一个从黑夜的大海中滑过,但永不熄灭,永不沉没的神话。她是古典和现代天造地设的最后一个美人,浪漫和时尚统一的最后一曲挽歌,中西合璧水乳交融的一则童话,举手投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才女淑女的最后一轮绝唱。”没有激情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合上书,看着封面作者阳光的笑脸,清澈如孩子般的眼神,“很容易使人想到久违的教养、修养和涵养。”“很容意想到自己的世故”,自觉是个坏人。难怪魏智渊说:“他是少有被这个社会污染的人之一”。 书里所蕴积的远远不止这些,之所以这些都感触至深,就是因为这些都为我所敬慕的,值得敬慕的更有那干净透明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