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歌》科研叙事
《学习歌》按照教研要求,顾老师上了两次,下面我主要就第二次上课谈谈个人的感受。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下了较大的功夫,同第一次比较而言,教学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音乐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由感知开始是音乐教学的特征,感知音乐是音乐技能形成的基础,也是发展音乐能力的前提。教学开始,搭建情景支架。教师通过视频导入,引导学生完整感知歌曲,符合音乐教学过程中“从感知入手,形成对音乐表象的认识”这一规律。同时通过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内容,关注音乐的人文性。让学生的听有了明确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视频丰富的表现性,把学生带入到与教学要求有很大联系的情景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强化了他们对歌曲感知,所以学生能够较快较准确的回答出来。接着从节奏入手,让学生读节奏,熟悉歌曲的组成部分,理解歌曲中的反复记号,为唱好歌曲打下基础。教唱歌曲过程中,通过听唱、模唱、找相同相似旋律等多种教学支架引导学生一步步熟悉歌曲,感受歌曲、进而完整表现表现歌曲。
整节课中, 顾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课堂练习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态度决定成败,细节铸就成功,创新意味辉煌。”这三句话,在顾老师的这节课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也正是如此,才有了顾老师第二次课的完美展现,对新工作不久的音乐教师来说,更是不懈努力和优良的音乐基本功展现。
两点建议:
一、学习第一部分:出示第一部分的旋律,说一说第一部分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生1:都是什么说开始;生2:旋律都一样(相似)学生2答案虽然不正确,但学生已经关注了音乐的要素(旋律),之所以不能较准确的打出来,其一,作曲的手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其二,不是小学生知识掌握的必要目标,平时教学中不太会作为重点去教学。因此可能缺少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思考的习惯;三、虽然老师的问题指向性很明确:旋律有什么特点,但学生可能不知道构成旋律的两个要;即旋律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因此,还是不能集中关注点而找准答案。
建议:老师可以随机补充:旋律包括音高线和节奏,将问题再明确化。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常态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要素上去感知音乐。
二、拓展延伸“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常用的一句谚语,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止,学习不止”的学习进取精神,是一种乐观的激励。
看齐白石画画和资料。学生在这里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大部分学生表情较茫然,不是很感兴趣的表情。
分析: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但拓展不能只停留在浅层的了解上,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激发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并对其加以巩固;二、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具体的激励性的学习要求,只是停留在了解一下的层面上,所以学生思维也就积极不起来。
建议:“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常用的一句谚语,表达出“生命不止,学习不止”的学习进取精神,是一种乐观的激励。你们知道,国画大师齐白石是怎样用一生来诠释这个道理的吗?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