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徐英 215300
摘要:在
关键字:创设情境
生活实际 实践活动
“教学做合一”是
一、“教学做合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则是语文课堂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创设生动而又形象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一起猜个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然后让学生联想到下雪了,冬天来了,小动物们准备过冬了,从而引出课题《小动物过冬》。接下来课件出示小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图片,让学生们和他们打打招呼,这样课堂的学习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学生们纷纷都想参与学习了。有了如此有趣的导入,学生很愉快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又如,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针对现在的孩子很难接触到蚕这种昆虫,我便运用了绘图的方法给孩子们创设有趣的情景。首先我领读课文,在我读之前,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张白纸,这时孩子们还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便纷纷好奇的睁大了眼睛,想看看下面还有什么奇妙的事发生。于是,开始领着孩子们用朗读走这一趟蚕的生长过程。当读到“又黑又小”时,我就在白纸上画上许多黑色的小点,读到“又黄又瘦”时再画上,一直画到到“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然后再用箭头把这些图画连起来,就形成了蚕到蛾的整个蜕变过程。同时再通过课件出示蚕的图片来加以辅助,告诉孩子,这时蚕又开始周而复始地繁殖起来。孩子们便能更清晰直观的知道蚕的演变过程。
二、“教学做合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实际生活。而且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在教学时,更要立足于生活,还原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看菊花》一课时,我会带一盆菊花到课堂上去,让学生观察菊花,也会利用学校里的菊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朵朵,一片片,一丛丛”的模样,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菊花的美,理解“舍不得离去”含义,从而得到真切的感受。又如在教授《母亲的恩情》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比如自己生病时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来感受到母亲和孟郊之间浓浓的母子情。才能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涵义,才能引导学生抓住“抚摸”、“注视”、“心里想”等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体会“春天里太阳的光辉”的比喻,从而让他们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慈爱”感受之深切。这样,学生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一句也就非常容易了。
三、“教学做合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的学习最终是为应用而服务的,因此语文的学习一定要与实践相联系。
四、尊重主体,教会学习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这些主张,无疑都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他还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真教""实学"的一切都是从学生的真问题开始的,否则就不能做到"教学合一"。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让学生自己自由品读课文,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然后在小组内讨论问题,最后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的交流展示很踊跃,如:"我读懂了青翠欲滴和茅塞顿开的意思。""我读懂了张飞很粗鲁,刘备十分虔诚。""我觉得隆中那里环境真美。"等等。同样,质疑问难也很诚恳,如:"刘备去了三次,为什么只写第三次?""诸葛亮真的在睡午觉吗?"在师生交流明确疑问后,教师再一次抛出问题:"写隆中美景,为的是什么?写张飞的粗鲁,又为的什么?"再次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明白文章的写作手法。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追问,都是建立在学生反复阅读、反复交流的基础上,无疑是真问题。这样,就把品读、启思、致用三者辩证地统一起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现、自主释疑,加上老师的引领和指导,领会了文本旨意和表达方法,真正学有所得。
总之,语文实践性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广泛应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展开的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它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诱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其他认识能力、活动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获得语文学习、感悟的享受,因此,“教学做合一”的语文实践活动为阅读积累注入了活力,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丰富阅读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各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一条捷径。它从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效果,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兴趣,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愉悦身心,提升素养,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
2.《语文新课程标准》。
3. 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郑金洲.《“新课改”教师必读丛书——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78-83.
5.黄艳.《点亮心灯 燃烧语文——语文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尝试》[J].《新课程研究》.2009年01期,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