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内容摘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要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品读领悟让学生从读通到读懂,从读懂到生情,把每一次阅读的尝试都当做一次阅读能力提升的契机,语言语感发展的经历。“读中感悟”是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学生读中感悟的主体活动,也包含教师读中指、引、诱、辅,领其悟的主导活动。
关键词:领之有点 领之有径 领之有度
新大纲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学习新大纲精神,改进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这段文字被引用得最多,“读中感悟”已成了教师们的共识。通过学习,我认为这段话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了朗读和默读这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所应有的位置。2、突出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去读,学生进行感知、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3、突出了读的目的性。4、突出了读的层次性:整体感知是前提;有所感悟是基础;培养语感是关键;“披文入情,充盈着丰富的情感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个性与灵魂”(特别针对要克服“重分析,轻感悟”的弊端)。
因此,确立“未成熟待发展”、“以育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在阅读教学中既重视学又重视教,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习与教学、学生与教师有机结合,相互为用的教学主张十分重要。
也就是说,“读中感悟”是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学生读中感悟的主体活动,也包含教师读中指、引、诱、辅,领其悟的主导活动。下面,仅限教师怎样在读中“领”悟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领之有点
教材的内容是丰富的,经过千锤百炼,说课文中字字珠玑也不为过,但在有限的课时内,面对语言感悟能力尚待发展的学生,显然不能面面俱到。语言的感悟属于心理学所定义的直觉思维,培养直觉思维,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语感点,语感点是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他们往往是具有提纲挈领、反复品味和借鉴价值的佳词、佳句或者佳段,在进行语言感悟训练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语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活动去感受。再者,抓住语感训练点有利于减少头绪,加强综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只要深入钻研教材,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一点也不贫乏。
如8册教材第3课《鸬鹚》中的"悠然"一词。它可以牵挂起全篇内容:看上文,风景如画,渔人如在画中,因而悠然;看下文,鸬鹚本领高强,渔人成竹在胸,因此悠然;看末尾,渔人日日丰收而归,生活无虑,当然悠然。它可以提示文章基调,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捕鱼前是静而悠然。捕鱼中是忙而悠然: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动作有序、有效;人鸟配合默契,相处和谐。捕鱼后更是恬而悠然。景悠然,人悠然,鸟悠然,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悠然生活的小画卷。
又如12册教材第5课《蜀僧》中的"子何恃而往"一句,它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表达出富者的惊异----山高水长啊;第二次表达出富者的不屑----条件太简陋了。其实,在文外还隐含着两个"子何恃而往":一处在"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时,这时的富者可能会以什麽语气问"子何恃而往"呢?另一处"子何恃而往"则一直存在于学生心中,是啊,他凭着什麽去的呢?是一瓶一钵,但更重要的是决心,是毅力,是知行合一,是马上就做的习惯,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的精神。可见,抓住"子何恃而往"一句为感悟点可以促进、丰富学生对这则古文的感受。
再如,老师们所熟悉的在10册教材第15课《白杨》的教学中,李明新老师抓住了第十五自然段这个感悟点,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未知,前牵后挂,认识由浅入深,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领之有径
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其中明确地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察颜观色,循循善诱,恰当地营造"愤悱"状态,又恰当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清代学者陆桴亭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悟”的核心是学与思结合,逐步达到从疑到悟到通。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
因此,在加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联系、比较、品析、想象、体验等思维活动,以达到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思有所悟,学有所得的境界。
当然,"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因学生的需要,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径"也只是举隅。
1.引起注意
读中有悟,悟出于思,思需有意。如果学生的读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就难以达到读中有悟的目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领"。10册教材第2课《火烧云》是一篇传统课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走进文章的"境",走近作者的"情"有一定的难度。最近听一位老师讲:学生学习《火烧云》的过程就是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很受启发。但怎样才能使学生发现、感悟、创造呢?我认为应抓住本文第五自然段中的"看着看着"这个感悟点,引导学生反复练读,启发学生用心去体味:看,我们都见过火烧云;看着,也有一些人曾经做到;然而,只有看着看着,才能发现,才能感悟"看"和"看着"都不能发现的美。看着看着,是长时间的,是用心的,是有情的,是带着想象翅膀的。注意了这?quot;看着看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悟《火烧云》,而且对于学生发现、感悟、创造更多的美也很有益处。
2.建立关联
语言感悟能力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去感悟作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情和意。语言文字受作者操纵和语言环境的制约,其表意往往是多重的。对于课文中的感悟点,教师最好引导学生感悟三重含义:一是字面意义,二是在语境中的意义,三是在作者表达上的意义,并把不同层次的意义进行有机的关联。(这里暂不谈与生活实际建立关联)
如《泊船瓜洲》中的"又绿"一词。字面意义学生初读即知。把它放到这一行诗句中,加以引导,学生又会悟到这一词的运用之活,运用之妙,运用之创新。最后,点拨学生再结?quot;一水间"与"明月"思考,学生自会悟到故乡非在诗人眼中,实在诗人心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对于诗人运用语言的钦佩也会从"又绿"扩展到全诗。
3.进行比较
进行比较是训练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比较可以体会到作者表达上的妙处,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判断,使之对语言有切实的体会,从而加深领悟,形成语言感悟能力。常见的进行比较的方式有增删、调换、照应等,下面的例子是运用了另外一种比较的方式,即把文中语句与一个未出现的但与之相关并形成对比关系的内容进行比较。10册教材第23课《义犬复仇》的第14自然段是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感悟点。运用传统的分析法理解此段太过繁琐,如果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对比的读中直接、强烈地感悟到"义犬"的正义和有情谊。这段中有这样一句话:"狗的不寻常的行为用什麽来解释?"下面有三句话叙述了"义犬"文尔内的不寻常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对读的形式:师读"寻常的狗可能能从衣物上嗅出敌人的气味(学生接读:文尔内竟能从柏油路面上的足迹嗅出敌人的气味!);寻常的狗,一个人的气味可能会在它的头脑里保存一段时间(学生接读:这个人的气味在它的头脑里保存了八年之久!);寻常的狗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怀着对敌人的仇恨,而且这种仇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漠(学生接读:八年来它一直对敌人怀着刻骨的仇恨,并且等到了复仇的一天!)。"
4.设置情境
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充分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与感受,从而陶冶情感,感悟语言文字。施建平老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制作小艇模型,使学生形象、切近地掌握小艇外形的特点,贴近了课文的情境。在课中,施老师运用录像、板画、动手操作、口语交际等手段,使情境得到延续,逐渐丰满,学生由学习者变成了旅游者,课文由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环境,威尼斯由千里之外变成了萦绕身旁,小艇由书中画面变成了一会儿握在手中,一会儿游弋在眼前,一会儿置身其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感悟了语言文字,体验到了情趣。
5.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想象是一个人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转换成生动的图像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文字,这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环节。新大纲中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也是很有必要的。再者,展开想象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展开想象的形式有很多:
(1)画
张立军老师在教学《古诗两首》中《 绝句》一诗时,就提倡学生把诗的内容变成画面,进而点拨学生添色,又启发学生思考:什麽是画不出来的?使学生感悟到古诗的意境美,文字的凝练美。
(2)加
课文中有很多空白点,没写出来并不等于没有价值,有时,一些空白点好像国画中的“留白”,挖掘出来可以促进学生对有字之处的感悟。如《三人行》中,王吉文昏倒后,同样重伤而且原本无力自救的小周和黄元庆是怎样反而助他的?在这一情节展开讨论。
(3)扩
所谓"扩"就是对课文中描写比较简略的然而又具有感悟价值的文字展开想象,进行扩充。如9册《特殊的礼物》一文中,对于第二年父亲送儿子小工棚实验室的情节描写得比较简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一是可以检验学生对上一段“父子对话”内容的感悟、积累、运用的成果;二来这个练习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学生进行创造的空间很广阔;第三,也可以进一步感悟文中表现的父亲对小约翰的爱。
(4)续
“续”一般是指续写课文的结尾,续写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为 学生提供了一条延续情感、整合感悟、进行再创造的渠道。如“赤壁之战”后,曹、周双方分别召开战役总结会。如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长父亲、水手们、孩子之间的对话。又如“我”回到学校后,面对“我”的学生们,会怎样向他们介绍“老吕”等。
三、领之有度
对于教师而言,必要的读中指导不可少,但不宜过度,更不能越俎代庖,要留下相当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对于学生而言,要允许在读中感悟时存在差异、体现个性;要允许对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文字奥妙“明于心而不明于口”。
以上,仅就如何在读中“领”悟谈了一些个人的肤浅的认识。总之,在贯彻新大纲,改革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拘于“教师中心论”,也不要陷于“学生中心论”,只有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爱读,读好,会读,越读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