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教学课题 |
6 最后的姿势 |
课型 |
阅读 |
||
本课题课时数: 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备课日期 9 月
12日 |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4、通过品读语文,引导学生遇事冷静,对生活满怀感恩之心。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难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
|||||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教师出示用具:一个玻璃瓶,三个线吊小球。 2. 请三名学生走上讲台,教师与其耳语游戏规则,其他学生静观变化。 3. 问:你用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讲述状况。 5. 小结:老师为你们鼓掌,你们认真观察,心有所获;老师为你们高兴,从三名同学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在危难关头,镇静自若,先人后己。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教师导入: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会冷酷无情;你对他笑,他会馈赠你丰硕的果实。我们要随时以最好的心态面对一切。 1. 出示课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思考:他是谁?他在做什么? 2. 师:他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 (板书课题:6 最后的姿势) 3. 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 出示课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看,就是这个姿势!让我们把记忆拉回到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 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2.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什么时候,谁怎么样,结果如何。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 指导给课文分段。
2. 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六、布置作业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3.交流看到了什么?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交流(是谭千秋)
2.读课题
3.了解谭老师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2. 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 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2.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 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 第四段(11-12):人们对 2. 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六、完成作业 1. 完成《习字册》。 2. 抄写文中的词语,摘抄文中的成语。 3. 《补充习题》作业 。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道理,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此时再切入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3)高年段应教给学生一定的概括能力,初步感知课文环节是训练这一能力的最佳契机。 |
|||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
|||||
后记:高年段应教给学生一定的概括能力,初步感知课文环节是训练这一能力的最佳契机,在教学中,可先带领学生找到主人公,进而一步步分析,掌握分段的方法,这样能较好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