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号下午第一节教研课,姚雯老师执教了课文《荷花》,教学以第二自然段为重点讲解,其他段落以读代讲。研讨环节,顾老师对本堂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顾老师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进行指导,以荷花第二自然段荷花的三种姿态为例,应抓住作者对三种写作姿态的写作顺序,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4月27日下午第二节课,张悦老师指教《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张老师以 “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句话为主线,紧紧结合文本,结合学生的认知。
首先,老师让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中最能表现樟树外形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再从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这三方面,慢慢地使学生脑海中,两棵樟树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特别是抓住“无论……总是……”这一关联词,让学生想象樟树还会在怎样的情况下生长的蓬蓬勃勃,让学生体会樟树一年四季旺盛的生命力。体会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的原因。
其次,再强调樟树有因为一种独特的香气而具备“拒虫”和“养物”特点;再通过两则小资料,使学生将樟树与宋庆龄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宋庆龄能够“拒敌”和“养人”。明白宋庆龄身上就有那种一直让反动派惧怕的震慑力存在。让人清楚地看到了一种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而后,再次回到“樟树之形”这一自然段,让学生再来想象这两棵樟树,相信这两棵樟树已不再是刚开始的那样普通了,而是凝聚着宋庆龄精神的两棵独特的樟树,两棵樟树已植根于学生们心中,也许他们有时看到路旁的樟树,便会想到曾记得有这样一位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整堂课读中悟形,形中悟神,把樟树的“形”与“神”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收获,更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课,课后会议时顾老师提出了他的看法:
1、“养物”和“养人”的观点不都恰当。
2、问题的品质不高,如“宋庆龄采纳了周恩来的意见吗?她说了什么?”这种答案在书中显而易见就能找到的。
3、可以与三年级的状物类文章《荷花》进行对比学习。《荷花》是单纯写荷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除了写樟树外,还与人物的品质联系起来。(教方法)
4、写樟树的外形抓住“蓬蓬勃勃”这个词,从“枝干”、“树叶”、“四季长青”三个方面来分析。
5、体会为何“四季长青”,选取了“夏天”和“冬天”来写,使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教方法)
6、学习第五自然段抓住关键词“香气永存”,研究作者如何将“香气永存”写具体。(教方法)
7、介绍宋庆龄只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补充:(1)即使年纪很大仍然坚持战斗;(2)敌人听到宋庆龄的名字闻风丧胆。
8、补充课外内容,进一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应该将《卜算子 咏梅》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喻人区别开来,前者喻的是一类人,后者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