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关于支架式课堂中目标建立的研究 ----龚静卉
[发布时间2015年4月10日]
关于支架式课堂中目标建立的研究
————以小学科学课堂为例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龚静卉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搭建支架,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建构知识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支架式教学中,如何搭建好这个“脚手架”则基于如何合理有效的制定好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支架式 科学 教学目标 最近发展区 探究
 
一、前言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教学目标是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搭建好课堂教学的预设支架,教师才能制定出适合该堂课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科学课堂中教学目标建立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往往只关注教材知识,而忽略的学生本身已有的学科知识,即在搭建支架时忽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往往会出现定位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比较材料韧性》这节课时,前一课是“比较硬度”,因此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明显感觉到学生对“韧性”一知半解,并且会与“硬度”这个概念相互混淆。因此即使在不了解韧性概念的情况下,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也能立刻分辨出木头和金属条的韧性,所以本来教学目标中:“让学生能分辨木头和金属的韧性强弱”则是定位过低了。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预设是学生还没能正确判断出,要通过一定的实验来验证,而结果却出乎意料,也导致原本的课堂计划被打乱,而在接下来的班级,我便直接让学生说一说,课堂教学也达到的更好的效果
2.教学目标不清晰,
教学目标定制的范围太大,不具体,缺乏针对性,即“套高帽”。特别是在制定过程与方法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缺乏具体针对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抓住重点。
例如在《哪种材料硬》这一课中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硬度大的材料能在硬度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刻痕。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例如科学概念中的第1点,范围太大,它涵盖了硬度、柔韧性和沉浮能力等性质,而本节课仅研究硬度,会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产生混乱,。第二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没有讲清楚到底要用怎样的方法来比较材料的物理性质,并且也没有点明是何物理性质,要用合适的词语来表述材料的物理性质。这样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知道让学生掌握“相互刻画”这一实验方法和其中包括的实验技能,也能知道该方法可用于做什么,在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能一下就抓住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不全面
以往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只关注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求的三个维度要同时关注,不应只局限于“科学概念”要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至于同等地位,特别像科学学科,在新课改后,科学指出: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我们学科的特点,因此更应该把过程与技能至于首要地位。
三、科学课堂中的如何构建目标支架
1.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支架式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最近发展区,即指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通过教学后可能发展的水平。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会通过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如在《哪种材料硬》这一课时,在前一课《我们周围的材料时》,学生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区分材料是的时候对这些材料的一些性质也有所了解。比如说,学生能够说出这种材料能掰得动,而不知道这就是“韧性”,并且对于四种材料:铁片、木片、塑料、纸片,大多数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能够知道铁片硬度最大而纸片硬度最小。因此原本的教学目标就显得有些不恰当,于是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补充为:
(1)掌握用“相互刻画”的方式来比较材料的硬度,排列出铁、塑料、木片和纸片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顺序,并且能够比较出塑料和木片的硬度大小。”
(2)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硬度大小。
于是在教学时也能够一目了然,知道学生对于塑料和木片两者硬度大小难以区分,要重点讲解。
2.紧扣“探究”,搭建技能目标。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以《比较水的多少》这课为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2.学会使用量筒。
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为:“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使用比较水多少的方法,强调“多种方法”,让教师在教学过程让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多种方法,相比于原本的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并且第二点提出了学会量筒的使用,这就告诉大家要重点学习这种比较水多少的方法:使用量筒。以上都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原本的教学目标则丝毫未提及量筒部分,因此在前几个班级教学时,并没有注重量筒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以及教师在教学中都无法抓住重点。
3.与前后教材充分联系,能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在紧扣教材本身内容的同时,也要与前后教材联系,做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该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检验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发现材料不同的物理性质。当接下来学习《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这一课时,就能根据本课学习到的区分方法及了解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从而给他们分类。
在支架式教学课堂中,合理有效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能否相互有效结合的关键。在制定教学目标是要时刻牢记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出发,符合其“最近发展区”。其次搭建的支架是否适合是学生,学生是否能够沿着教师搭建的“脚手架”攀爬到知识的高峰,也是今后在教学工作中药时刻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学军,谈谈如何有效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
[2]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3]金沙,浅析支架式教学
[4]曾茂林、王体华,确定最近发展区的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