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低年级学生音乐聆听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施毓聪 215300 手机:13962638193
职务:音乐教师 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
[摘要]为了教学生们学会听懂音乐,能够感知音乐,使音乐在学生耳朵里成为美的、有意义的东西,就要培养学会听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感知能力。唱歌虽然是用嗓子唱,但是用耳朵去辨别、校正声音的准确与声音的动听。教师必须立足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学会科学、全面地观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从而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自身的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听觉性 听觉注意力 听觉分辨能力 听觉审美能力 听觉想象力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时间艺术、听觉艺术。它与存在于静态空间的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不同,以流动的音响为物质媒介进行艺术创造是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根本区别。正是音乐的流动性决定了它必须诉诸于人的听觉,并只有在一定的时间中才能得以展现。音乐具有的听觉性、时间性与非描写性的特征也决定了音乐只有通过演唱或演奏的形式才能为听众所欣赏很感受。”①低年级学生由于自身音乐知识水平有限,教师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光让学生进行单纯的聆听,学生往往不知道老师让他们听什么?有时,教师没有讲清楚让学生听什么?做什么?怎样做?就让学生自由创编律动,事实上这种快乐是浅层次的,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却没有很好引导他们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音乐,课堂上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对于不会听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听不懂,感受不了。为了教学生们学会听懂音乐,能够感知音乐,使音乐在学生耳朵里成为美的、有意义的东西,就要培养学会听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感知能力。唱歌虽然是用嗓子唱,但是用耳朵去辨别,校正声音的准确与声音的动听。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听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接受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活动的“窗口”。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听觉注意力
听觉注意力的培养应放到第一位。所谓听觉注意力,实际上就是倾听的技能。当音乐出现的时候,学生会聚精会神的倾听,并凝视音乐发出的地方,这就是一种注意力的表现,注意力又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的是当学生简单地呈现了自己的经验后如何引导他们将经验转化成音乐如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来模仿自然界、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如在教授《大树妈妈》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们用他们所了解的自然界的声音模拟了一场寒风凛冽的场景,“呼呼”“哗哗”学生们可喜欢表现这些声音了。在欣赏“下雨啦”的音乐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边听边用动作模拟了“雨”由小变大,再有大变小的过程,最后学生们能够用“嘀”“沙沙”“哗啦哗啦”等拟声词来分辨不同的雨声。又如在学习歌曲《动物说话》之前,聆听农场里、公路上不同的声音,同样培养学生喜欢倾听各种不同声音的兴趣和识别不同声音的听觉敏锐性。
培养学生稳定的听觉注意力,可让学生们听各种乐器的声音,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音色印象,还可以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来吸引学生对该发声体的声音的注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牢固的听觉注意力。当学生们对各种声响发生了兴趣,教师就应该进一步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声音,将学生的无意识转换成有意识,这样,学生对各种声响会更加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有目的地去听。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听觉分辨能力
“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此外还有音量、音色、力度、速度、和声、曲式等。其中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是将长短、高低、强弱不同音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形成音的线条,来塑造音乐形象做主要的手段。节奏则是指不同长短、不同强弱的音的排列。”②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乐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等的听觉辨别能力。可以借助于生活中各种声音的不同,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的不同概念,借助这些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懂得音乐中的声音什么是强,什么是弱,什么是长,什么是短,什么是高,什么是低。
低年级音乐教育中,音高这一素质的要求达到:认识不定音高——认识固定音高。从非乐音开始转入乐音,从相对音高开始转入绝对音高。让孩子敲击各种生活中的物件,模仿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自己探索声音的强弱、长短、高低、音色。借助这些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懂得音乐中的声音什么是强,什么是弱,什么是长,什么是短,什么是高,什么是低。如打雷的声音强,小鸟的声音弱,知了的叫声长,蛐蛐的叫声短,小花猫的叫声高,老牛的叫声低。
音乐中乐音的高低是有固定音高的,乐音中长短也是有一定时间限度的。所以识别音乐中的强弱、长短、高低、音色就不仅是理解认识问题,而是要形成听觉上的技能技巧了,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经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训练,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逐步形成。音乐听觉分辨能力需要借助于乐器,特别是听辨乐音高低准确的能力,应当让学生随着音调准确的乐器——钢琴,例如:引导孩子对SOL、MI音高的识别,老师弹琴SOL、MI,让孩子听到SOL起立,听到MI坐下;用红绿两根绳的位置高低演示分别代表SOL、MI两音进行固定音高的训练游戏等等,最后由学生进行最简单的音乐创作。让低年级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音高、认识音高、从而用音高创造音乐,减轻了他们的心理承载和技术负担,摒弃了教学中的强制性,这样,自然使低年级学生感到快乐,学得主动。
低年级音乐教育节奏中这一素质要求达到:感觉音乐是有拍率的——认识简单节奏。(从体感入手,把体内节奏诱发出来)边听边唱、用听觉辨认各个乐音的高度,用唱反映出来,把听和唱结合起来培养听辨和掌握乐音高低的能力。识别乐音长短的能力,可以先结合节奏练习,利用自然界、生活中的声响,如钟表整点敲响的时候声音比较长,先用“当— 当—”的拟声词模仿,再用拍手的方式感知二分音符的时值。如马蹄声比较短,可以用“嘚.嘚 嘚.嘚”的拟声词模仿,用拍手掌再点手心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经过反复操练,可以用类似的声势活动提示学生随着歌曲曲调中各音的长短来拍手,边拍边唱,从动作上去感受乐音的长短。然后逐步过渡到不用唱,只是听着音乐拍出乐音的长短,感知音乐的节奏。听辨乐音的强弱,可以随着音乐的节拍拍击其强弱变化。听辨乐音音色的能力,则要在听音乐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听辨男、女、儿童的歌声和常听的乐器的不同音色。一般说来,人声的不同音色比乐器的音色容易识别,乐器音色差别较大的容易识别,音色相近的或演奏作品的情绪相近的,音色就难识别。例如,用小提琴、大提琴演奏《摇篮曲》乐器音色就难识别,小提琴、钢琴演奏摇篮曲,乐器音色就比较容易识别。在培养学生听觉辨别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逐步形成听觉技能技巧。在听的过程中去比较、鉴别,音色对比性鲜明的容易辨别。培养听觉辨别能力的时候,要先易后难,让学生在兴趣的活动中去比较、去鉴别。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听觉审美能力
“美感是审美主体接触审美客体客体所引起的感动。音乐美感则是指欣赏着在倾听音乐作品时所引起的怡情悦性的愉悦情感体验,是对音乐美得认识、评价和欣赏,是一种审美趣味的判断,渗透着知觉、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③在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听觉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觉审美力。学生的音乐听觉感受力主要是培养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和感受音乐艺术美的能力。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有愉快活泼、有优美柔和,有坚强有力、有风趣幽默,等等,这些不同的情绪都是表达作品内容所需要的,是从不同角度体现音乐美的。在音乐活动中,应当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情绪,感受音乐美。培养学生不仅要感知音乐中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表情手段,更要感受音乐表达出来的不同情绪、情感和艺术美。例如,在给学生听用钢琴和用小提琴演奏的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的时候,两种乐器都能表达安静优美催人入睡的情景,但小提琴的音色更柔和一些。引导学生不仅能听辨钢琴和小提琴的音色,还要感受钢琴、小提琴的艺术表现力。这样的感受不一定都要学生说出来,因为有些音乐感受是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的,而是要在反复多次听的熏陶、感染中去感受,去领会。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用听觉感受音乐,还要学习用整个肢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例如:在教授学生感受力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聆听比捷创作的名作《阿莱城的姑娘》第二组曲中的最后一段《法朗多尔舞曲》,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力度的变化,我通过肢体动作的变化,引导学生从下蹲再逐步站立起来表示渐强,再从站立逐步下蹲表示渐弱,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乐曲力度的变化特点。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对乐曲中两种不同音调风格的理解,部分学生能在进行曲音调风格的部分做出踏步的动作表现,在舞曲音调风格时随着力度的加强逐步加紧拍手的节奏韵律。最后再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师生共同探讨、总结,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这首乐曲的理解以及印象。
人是在聆听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学会聆听优美的音乐就等于走进了音乐的天堂,在那里能发现无数音乐的宝藏。人的音乐能力,正是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被唤醒的。所以,儿童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及时地培养儿童音乐听觉能力是一件十分必要而有益的事情。
参考文献:
① 王小琴编著:《音乐伦理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27页。
② 罗仕艺编著:《大学生交响音乐欣赏》,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③ 吴世常,陈伟:《新编美学辞典》,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