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找数学,从生活中生成数学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陆婷
摘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数学教育中,即是“在生活里找数学,从生活中生成数学”。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数学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数学教育中,即是“在生活里找数学,从生活中生成数学”。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学生才能逐渐内化数学经验,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因此,我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1]
一、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使我们的教学情境生活化。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教育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社会,由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因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做、去学习、去创造、去增长知识和才干,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2]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位置与方向”,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而引出数学问题。在揭示课题之前,先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由每一组的组长收好给我,然后我念出某个同学的名字,让其他同学来说这个同学坐在哪里,能都得到不同的答案,所以我们就要来规定第几排第几个是这个同学,来引出新课,教学新授结束后,在练习时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卡通人物——丁当猫的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接着提问:“你们组在丁当猫的哪面?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生活化的问题,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索认识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位置。这样,创造开放式、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2.把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而又与他们的实际经验、能力相适的数学问题时,便会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捕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点。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学习的数学应该是“自己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2]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认识图形”后,我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学生的眼界真是开阔,有的说黑板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有的说教室的门的一个面试长方形,有的说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同时,我及时给予他们评价鼓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到熟悉、亲切、真实,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同时,学生有了更多讲、练、议的机会,从而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更能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3.让我们做的练习题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他提出: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从而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2]如学习“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面对数字和计算,学生感到乏味、提不起精神。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推出“我是统计学家”活动:如果要统计我们每个小组同学的身高,体重,你想怎么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单调而枯燥的统计,做题过程比较有趣,并赋予数学以生命,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生活化”数学教学之“源”应建立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画面,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2]
二、通过合作和探索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1.回归生活,赋数学以灵性。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活学、活用知识,赋予数学知识以生命的灵性。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我注重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并使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我创设“50元能买哪些东西”的活动,并在课前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拿50元钱到商店中购物的情境,然后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购物情况。 在这个模拟购物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真实地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和作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白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2.用于生活,显数学之价值。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宿,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想想做做”第 3 题,教材展示出一个小小玩具店的场景,柜台上摆放了许多玩具,并标出了相应的价格。图中的 3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要求的是他们各应付多少钱? 小朋友对玩具店很感兴趣,兴致很高。这时,我不急着让他们解决书上的问题,而是利用这个场景,问学生:“如果你去这家商店,你想买哪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 ”问题一提出,学生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并迅速地算出所需钱数。 在此基础上,再来解决书上类似的问题,学生轻而易举地就算出了得数。这道题目,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生活场景,教师在教学时应较好地利用这个场景, 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2]
三、通过实践操作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学生一旦学会和习惯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进行观察,许多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摆在他们面前。这时我们不妨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化并合理地运用数学知识。[1]例如,我教“混合运算”一课时,先由生活中的小事来引入,再开始知识的学习。学生都有去文具店买文具的生活经历,先出示场景图,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解答,一开始学生是列出两个独立算式,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列一个综合算式来解答应该怎样列呢?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经历以及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可以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教授计算课时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我从生活经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理念。
四、总结
目前我们的教育与学生生活还有距离,教学只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相应的能力培养就相当缺乏,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生活能力低下。许多学生满脑子“知识”,一旦离开学校,离开书本和考试,这些“知识”便毫无用处。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学生一旦离开学校,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也会感到无所适从,屡屡碰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教与学接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生活当作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进行教育。使学生在熟悉的经验范围之内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只有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把生活本身当作一种教育,利用生活进行教育,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生活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学生才能获得创新的基点,才能把从课堂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于生活实际,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激发其创新的灵感,培养其创新的精神,提高其创新的能力,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
参考文献
[1]饶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研究,2011年
[2]倪晶:《联系生活,回归数学之本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科研经纬,2008年
[3]徐丽丽:《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谈“学以致用”》,教育评论,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