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浅谈科学课堂中语言的艺术——以《摆的研究》为课例
[发布时间2014年6月6日]
浅谈科学课堂中语言的艺术
——以《摆的研究》为课例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吴婷
摘要:科学课与其他课程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科学课要体现出科学的本质。如何让科学课充满浓浓的“科学味”,是每位科学课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摆的研究》为课例谈科学课堂中语言的艺术,分别从导入语言的趣味性、新授中语言的多样性、富有悬念的结束语几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词:语言 小学科学 艺术
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工作语言,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认为:教学语言艺术修养是教师的素质之一,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学语言就是这门艺术的核心。《摆的研究》一课中课堂语言也充分的体现了它的艺术性。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在科学课堂中的语言。
一、导入语言的趣味性
每一节课的导入部分是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候,它可以说是整堂课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好的部分。一节课的开始假如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的话,那么整堂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摆的研究》一课中,我采用的导入方式是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摆的类型,如秋千、摆钟、吊环等,教师在设计导入语言时不能简单的问学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可以尝试用激进的语气跟学生说:“看看哪个小朋友的课外知识最丰富,可以准确的说出它们的名字?”再如:我在上《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 由于下午时间上课,学生都懒洋洋的,没有什么学习的动力,于是,我微笑着问大家:元宵节的时候,你们会去看花灯吗?这时候去过的同学非常高兴,感觉很自豪,一个个都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喊道:“我去了,我去了。”而有些同学没去,就感觉这个应该很有意思,所以也跟着竖起耳朵来了。我又接着问:“你在灯会上都看到了些什么?”这时候同学们更是热情高涨,都在那吵着要说,我接着提出问题:“你们知不知道那些花灯是怎么被点亮的呢?”这时候已经调动了学生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了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去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授课内容精心设计“开场白”,在授课时以饱含激趣的语言来做“开场白”。这样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新授中语言的多样性
(一)准确的描述科学概念
   描述是观察活动的要素之一,没有描述的观察只是感官的刺激而没有思维的火花碰撞。在描述的过程中应该力求真实、准确,学生的描述可能很杂乱,没有条理性,用词也可能比较随意,教师在师生互动中要掌握好打断的时机,注重对科学概念的提炼。比如在教授《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器材室红糖,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溶解现象描述得不到位,或者描述时的语言比较的口语化,经常会听到“红糖溶化了”、“红糖溶掉了”等类似不科学也较口语化的描述,这对学生养成科学语言的准确度产生不好的引导作用。
(二)符合逻辑的语言让推理更严密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时,科学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更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科学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教授《磁铁的两极》时,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可能会说磁铁的两端磁力大,而中间没有磁力,因为磁铁的中间一根回形针都吸不起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逻辑准确地运用语言,恰当地作出判断。在实验过程中,虽然磁铁的中间部分的确没有吸起大头针,但是并不能说明中间部分没有吸引力,学生可能会思考,假设换成一个很轻很小的铁一类的物质,也许就能吸起来。教师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要抓住课堂中出现的带有共性、关键性、能揭示科学概念的问题,“层层剥笋”,在重点处做文章,让实验现象与科学概念之间的推理过程更科学,更符合逻辑。
所以,作为科学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当作科学语言搬到课堂,如将科学语言“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应该避免。 
(三)科学语言的幽默、风趣性
虽说科学课堂语言要严谨、准确。可是也应该适当增加点幽默的语言,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的人常常给人带来轻松和愉快,对教师而言幽默的语言是其基本素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适时地借助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增强感染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精神振奋,轻松愉快地掌握应用的知识。例如,在夏季下午课堂上,学生们容易犯困,教师可以这样形容某同学睡觉时的情况:“马德保半球的轰然巨响,也无法惊醒沉睡中的你;阿基米德那神奇的杠杆,也无法撬开你美丽的眼睛。”这样使学生在笑声中解除了困意,既学习了知识,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学语言幽默要把握分寸,如果一堂课笑料运用太多,学生笑意不断,则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冲断课堂的思路,影响教学效果。 
(四)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课堂中教师的激励语言非常重要,鼓励不能简单的夸奖,不仅要告诉学生做得好,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他好在哪里,用“你的发言真有条理!”替代“你说得真好。”,用“你们小组观察的角度非常独特”“你们发现的真多”替代“真不错”“了不起”“很好”等。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更加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教授《杠杆》一课时,学生在标注剪刀的“三点”时出现一点偏差,展示时,老师用了三句话加以评价:“标注得很认真!”“三点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这三句评价语言看似简单,却充分体现了教师语言评价的激励性策略。
三、结束语的悬念性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结束语是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和内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学习的任务;也可以有意识的留下一些问题,发人深思;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对上课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也可以安排他们进行一些课外实验或调查,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
如在《造一艘小船》这一课时,学生用了大半节课制作小船,课上余下的时间已然不多,很多小组的小船PK赛都没来得及进行,老师就可以布置课后继续进行比赛,并对自己小组的小船进行改造,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态度,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在《蚕》这一单元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怎样分辨雌蚕和雄蚕?”“蚕碰到蚊子会不会死?”“怎么茧的颜色不同?”“为什么蚕喜欢吃桑叶”……我就在一节课的结束时把一个个问题留给学生:“哪位聪明的同学回家后能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把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一下。”于是,到第二节课时,很多同学拿着从网上查到的资料、从长辈口中得到的消息……一切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师的语言,就如潺潺的溪流,把知识的琼浆欢快地灌入学生的心田。它不同于演说做报告,也不同演戏说相声,但它却能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我们的教室“春风骀荡,满屋生辉”,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获得知识和营养。总而言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掌握语言的技巧,更多地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才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使科学素养之花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感受科学课堂语言的魅力。愿课堂语言艺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2] 杨欣,2009,《教学语言艺术》,四川: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3]谢盛祈,王华敏,1993,《教学的艺术》。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