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从问题设计看《观察物体》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9日]
从问题设计看《观察物体》
蒋敏
十一月的教研课是三年级的《观察物体》,这是一节操作课,本次教研研究讨论从问题设计、活动设计、效果评价以及情感评价四个方向入手,从问题设计为研究方向,王老师所提问题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
1、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王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谁愿意来指一指、摸一摸图书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下列图片分别是家用电器的哪个面?之后从生活中的一般物体过渡到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正面是什么颜色?问题设计层层递进,从明确让学生说出物体的三个面到关注长方体的某一个面——正面,问颜色为什么会变化,使学生体会到正对的面才是正面,形象的颜色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2、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能观察到3个面。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难点。那么,在展开之前,王老师设计了2个问题情境:
(1)这个图书箱是从哪个班借来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右半边的同学之前前后左右眼神交流,很疑惑王老师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而左半边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五一班。”然后又提问:图书箱上还写了什么?这时候右半边的同学都很快举手回答,这时候王老师适时地提出:为什么有的同学回答不出来呢?在左中右学生的观察对比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切身感受,学生就很自然的得出“观察位置不同,观察结果就不同”这一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请一位学生站在图书箱一边,问,你看到了几个面?是哪个面?然后王老师站到相同的位置,让学生猜,老师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为什么多了个上面?通过师生的对比,学生也都能感受到是因为高度不同,然后王老师适时地点出结论:观察高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在这之后追问学生:“有什么办法不改变图书箱的位置,能让他看到图书箱的上面呢?”帮助学生巩固刚才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学生活动:长方体固定在桌面上,走下来观察,能看到几个面?有的2个、大部分3个、个别4个,这时候请4个的同学交流,利用摄像头调整观察角度,根据大量的观察发现,不同角度可能观察到1个面、可能观察到2个面,可能观察到3个面,但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这一个过程中,让学生走下来观察,学生都比较羞涩,更多的还是摇晃脑袋,之后摄像头观察的时候可以把1个面的观察角度也出示下,在全面的、大量的比较中再由学生归纳得出:“最多3个面”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最多”的含义。
3、由两个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这里面,王老师先提问一个正方形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是两个横着拼,两个竖着叠,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不同面的图形,这里竖着摆的时候,王老师问竖着摆的时候侧面是什么图形,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说是剩下的2号图形,当老师追问“同意吗?”才有个别学生会注意到,还是应该选3号图形,这是学生做题过程中容易粗心犯错的地方,王老师这样处理,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能让学生做题的时候多一份细心。
以问题引导活动,所设问题都具有明确指向与意图,不存在如“会不会”、“懂不懂”等累赘问题。问题的设计符合适时适度原则,并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针对性,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