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我们要做真科研
张凤良
在我头几年做教师那会儿,有一位老校长曾在私下场合给我们说,学校不是人人都可以搞科研的。这句话我印象很深。那时侯学校科研并未像现在这样普及,普及到校校都有主课题,人人都有子课题,还要有明确的论文任务。再说当时的老师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很多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都没有系统的学过(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前辈们的意思,他们的敬业、朴实、善良和顾全大局远不是我们这一代所能企及的),情有可缘。现在再说这句话,显然是难以张嘴了,谁都不在做科研呀?
然而,做真科研的真不多,一线老师主动自觉做真科研的更不多。何以见得呢?从写的文章(包括随笔)就可以窥见一斑,文不像人,抄袭、拼凑虽严令禁止,可仍有人以身试“法”,大多数人认认真真写了,可写的内容不是自已的心里话,要么“一统天下”,面面俱到,老生常谈,要么罗列枝节,不知所云。理论是书上的,例子是别人的,怎么能写出真东西呢?俗话说,言为心声,关键是无所心声,那就当然不知从何言起?怎么会这样呢?愚以为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所谓的“忙”,教师的忙那是真的忙,忙到连上厕所都忘了,事不仅多而且繁,繁得心乱,一乱哪有心思想,没有心思想,哪来的“科研”。二是教师的“空”,因为忙,就没有心思读书,没有心思学习,不读书不明理,肚子里装的老是那些陈货,怎么能与时俱进呢?没有理论的储备,没有依据的实践,人云亦云,人趋亦趋,一点独立的思考和主张都没有,谈何科研。这样看来如今的科研不仅不真,而且在形式上还似乎给老师又增压了一个担子,忙上加忙,忙中添乱,那些深奥难懂的理论,那些要无中生有的撰文任务,怎不让一个个老师望而生畏、谈研色变呢?
显然,这不是我们做科研的初衷。做科研的初衷是帮助老师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老师们教书育人,不走弯路提高效率;而且,做科研的最崇高的目的还在于让老师从科研中体验到教师这一职业的快乐,创造的快乐,体验到献身于这一事业的人生价值,感到幸福。做科研不应该是给老师忙中添乱,应该是增强专业技能,减少行为失当,忙中有绪,忙而不忙。
这就是需要我们倡导老师做真科研。
做真科研首先要有真问题。现在有一句科研行话,问题即课题,耳熟能评,可并不是人人都认知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科研是为了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可问题在哪儿来呢?关键是没有问题,没能属于自已的真正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问题哪儿来?从学中来,从做中来。“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那是钱学森的问题;专家们也就 “钱学森之问”提出了很多具有真知灼见切中时弊的问题,那也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就他们的问题细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细节的问题,我们成长中的困惑。学校主课题有了,那是我们齐心协力研究的方向。主课题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现存的理论也不能直接拿来用的,必须要内化为自已的认知,指导自已的实践,一旦有了这种内化,有了这种实践,就会产生层出不穷的问题,事实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容易,这样的问是才是我们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困惑,而且这样的问题会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这样的问题才是我们各自的研究方向。
真科研需要真实践。因循守旧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随意性会产生出无穷的后遗症,坚守自已固有的经验,会碰及到实际中的很多麻烦,学生厌学,家长不满,自已也常常感到找不到出路,牢骚满腹。怪学生、怪家长、还怪学校、同事,唯独忘了自已。实际上现在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主要不是因为学生越来越难教,而是社会、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老百姓日益提高的优质教育需求在呼唤着现在的教育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日益进取。教师是直接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的一线教育者群体,改革是必经之路,必选之策。改革首先要改变,改变自已的教育观,改变自已的教学策略,探索儿童发展的密码,建设尊重孩子的教育。保持自已的新鲜度,才是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教师首选,昨天用这个方法教,今天就要完善它,用那个方法教育,敢于试,试试看,行就深入下去,不行马上换个方法。改变就是创造,创造性的实践,才有创造性的体验,有了真体验,哪会没有真“心声”,有了磅磅礴礴的真心声,哪会没有言之凿凿、欢呼雀跃的真文章。真科研贵在于此。
真科研需要真表达。我们训练学生写作文,首要的一条是在习作教学中要首先激活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乐于表达,不吐不快。要求学生这样,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首先要有表达的强烈愿望,要有一吐为快之自我催促,今天不写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写时如神有助,笔至心灵,如泉汩汩,洋洋洒洒。那为什么轮到我们写时就笔下枯涩,不知所云呢?无话可说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积累,写的都是我们平时做的,可做的平谈如白开水,写下成文也是味同嚼蜡,还能写吗?辞不达意,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休验,没有触及到灵魂深处,没有自我否定自我解剖的博奕。没有精准的思想运动,哪能催生出精准的语言、华美的篇章?笔下生花,那不是笔的功劳,那是心的缘故,胸有成竹心中有花。
当然,表达也是有技巧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多写就会渐渐能写。国家督学成尚荣在《反思性实践家:研究路径与表达特点》一文中谈到教师科研的表达方式,我觉得很有启发。他认为适合教师的表达方式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理性强调概念、原理和逻辑,而感性则强调描述和想象。对于教师,理性的表达方式可能是相对薄弱一些,亟待加强和提升,而感性的表达方式则是我们的强项,应该充分彰显。成尚荣老师还就教师的表达总结了一些特点:一是从问题出发,教师的表达是基于实践之中的自我追问,心智的呼唤。二是基于实践,教师的表达就是用“过电影”的方法记叙自己的教育实践的亲历亲为,尔后进行梳理和反思,实践性使教师的表达之树永远长青。三是情景描述,回到情景,走进情景,就会使教师的表达真实起来,生动起来。四是夹叙夹议,“随着夹叙夹议的不断展开,思考、分析、提炼的深度也会逐步显现”。
我们的认知,与其如此相似。还是一句话,先有真问题,真实践,才会有真表达。至于如何表达,我认为那是第二属性的话题。
有了真问题,真实践,真表达,那就一定是真科研。科研能助 你成长,科研能创造快乐,试试看,说不定,你会爱上科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