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搭建支架 有效教学
蒋芳
自从接触了支架式教学模式,我们的课堂在一点一滴地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好比登山,教师为学生修筑通往山顶的石阶,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慢慢地登上山顶。
我一直都很喜欢“洋思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更关注学生活动。其实,支架式教学亦是如此,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课堂充满生机。
《大作
在初读课文时,我喜欢出示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更有方向地去学习,如:
1、自学生字新词,做到字字读准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读顺句子
3、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同桌交流,不理解的做好标记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气,老师慢慢地放手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当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之时,从他们的笑容中我能感受那份快乐与激动。我喜欢这样的课堂,也愿为之付出努力。
语文,是一门非常美的课程,在于语言,在于画面,更在于情感。我常想把学生带进语文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感受美。其实,这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需要老
出于自己对古诗的情有独钟,我选择《李广射虎》作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公开课。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介绍文包诗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背背古诗,我说上句,你对下句。(选择以往学习过的文包诗中的古诗《咏华山》、《静夜思》、《游子吟》和《每逢佳节倍思亲》)
2、这些古诗我们都学过,它们都出现在课文中,这样的课文特别,我们称它为“文包诗”。
3、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文包诗知识
4、最近我们也学了一篇这样的课文,它叫——《李广射虎》。
特别欣赏张校长设计的互背古诗环节,原本沉默的课堂一下活跃了。老师刚说:“只有天在上”,学生慢慢答:“更无山与齐”,老师接着吟道:“举头红日近”,学生答:“回首白云低”。在接下来的三首古诗背诵中,老师只念第一联,学生便能饶有兴趣的背完。当老师说到这些古诗我们都学过,它们都出现在课文中时,学生恍然大悟,一下就说出了“文包诗”,顺利导入新课。
为什么这一环节如此精彩?学生如此聪明?仔细地想想,关键在
第二环节:根据文包诗诗文对照的特点,自主理解古诗
1、指名读古诗
过渡:学习一首古诗,只能读正确,读流利,那是远远不够的。今天这堂课上,根据文包诗的特点,我们来借助课文理解古诗。
2、在文中找一找与古诗相对应内容,说说古诗的意思。看着古诗好好练习,待会我们合上书本一起来交流。
3、指名交流,看着古诗,说说大体的意思。
4、轻轻地打开课本,找找看,第一、二行诗在课文哪里?第三、四行诗在课文哪里?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根据文包诗的特点来理解古诗,做到活学活用。教学中,当合上书本交流时,学生往往会复述课文,这时,老师要相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内化,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在这里,我更注重的是方法的指导。课文只是一个示范,学生能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中,这才是关键。基于此,我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慢慢地放手课堂,在文包诗诗文对照的框架下,放手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感悟,在整体上理解古诗。
第三环节:感悟诗歌与课文语言的不同,体会生动描写
1、古诗常以精炼的语言来描绘生动的画面,短短二十字的小诗并未让你直接感受李广射虎的场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课文是怎样生动、具体地来描写的?
2、指名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其余同学找到与诗句对应的句子,标上序号
3、一起来看到古诗,找一找,哪一句写到了李广射虎?(体会古诗语言的凝练)课文是怎样将李广射虎这一部分写得生动又具体的?
4、感悟“引”,引导学生圈出文中射虎的动词,相机进行比较。——古诗仅仅用一个动词,而课文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描写,这就叫具体、生动。
5、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学其余的诗句,画出你觉得描写生动的词。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第一行诗:交流“疾风”、“月色朦胧”、“沙沙”——环境描写
第三、四行诗:交流“惊呆”、“深深地扎进”——神态描写
(学生自由感悟,自主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6、指导朗读(读出诗意,表现神情)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搭建主支架“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生动、具体地来描写的?”,引导学生自由地去探索课文。紧接着,设定一个个小支架,启发学生去学习,感悟。在这里,教师以第二行诗作示范,教给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而放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互动的特点。在交流中,学生获得体验,并将这种感悟释放在朗读中,这是教学效果的最好反馈。
其实,我特别喜欢这一环节。听过张校长三堂课,每次都觉得是一种享受。他的课堂生动、活泼,特别是能收放自如。基于喜欢,我渐渐尝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开始放手,课堂是活跃了,但学生真的都在自主学习、探索吗?不是的,很多时候我收不回来。因此,教学《李广射虎》这一环节,我忐忑不安,害怕课堂的混乱,害怕交流时死一般的沉寂。果然如此,课堂很安静,交流中大部分学生低着头,那时俨然成了我和几个学生的课堂,很想快点结束这部分的内容,但细想不行,这是重点所在。最后的朗读,边指导边训练,很多学生融入进来了,效果较好。为什么会这样?感觉自己的课堂流于形式了。我归纳为这几点:1、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细致完整地理解整篇文章,预设学生所有可能提出的问题;2、缺少实践,因为学生接触少,不适应这样的课堂。关键还在
支架式教学对老师是一大挑战!怎样主导整个课堂?怎样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怎样让课堂收放自如,形散而神不散?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1、简简单单的一首小诗,用心读,用心体会,意味无穷。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共有六首,我们再来看其中的一首。
2、出示《塞下曲》,练习朗读
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出,
大雪满弓刀。
3、学生联系《塞下曲》的学习方法,理解拓展的古诗,同样从环境、动作、神情出发,描述古诗的意境。
4、动手写写,编写出生动的故事。
这一环节是对学习方法的实践,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教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蕴含其中的方法,然后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这里,出示另一首结构相似的《塞下曲》,让学生联系所学方法理解古诗,在其已有的能力范围内跳一跳,逐步掌握生动、具体描写的方法。要成功的上好这一环节,关键还在于前一环节教师的教。如果引导的透彻,学生理解了,掌握了,在这里也便得心应手了。而在我的课堂中,有些学生提起笔,却很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写得很简单,这是值得关注的。实践告诉我课堂出现了问题,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在我班还有待进一步的尝试、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魅力,它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一种启发引导的方式,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能力的培养,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方向。于我,支架式才刚刚开始,总会面临各种问题,唯有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才会逐步完善。相信,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中,支架式能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引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