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理论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对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的研究,产生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的基本范式。使全体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研究学生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习惯,并形成能力。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实践目标:
1.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提前对学生在字、词、句、段等方面逐步教给学生一种辅助性的知识。这种提前“渗透”会给学生更多拓展思维的空间,实行“支架式教学”的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达成一定的联系,从而降低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台阶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不难看出,“支架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教学内容,而且还要掌握更多新技能,指导新的、可能是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熟悉的、与支架式教学理论相配套的学习技巧,从而获取新的课程实施能力。“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激励着品德教师执教水平的提高。
3.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使整个教学始终抓住学生与教学内容这个主要矛盾来展开,“建立概念框架,引导进入情境,启发独立探索,鼓励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有机的配合。遵循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原则,在整个课堂结构中,又对这五个要素按一定顺序进行了排列,这样,不仅使知识教学呈现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逻辑顺序,还使能力、情感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利于学生思维与心理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开放程度仍然不够,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亲身体验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教师需要逐渐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自行将知识进行链接,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采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各种社会性的相互活动在学习者的知识掌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当建构起各种情境型的、交互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常规,以学生的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同时辅以教师的讲解诱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放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上,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把学生从“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追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现效益最大化。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实施支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操作策略,努力构建起小学思想品德课“支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引导教师真正从学生角度去发掘更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力求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成长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思路
1.学习:
(1)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支架式教学”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的文献资料、书籍,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我校各年段学生品德课堂学习的现状以及品德教师相关的理论掌握与再学习现状。
(3)理论联系实际,借以文献回顾指导品德课堂教学,旨在现有的研究成果水平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研究:研究“支架式教学”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中有现实意义的有效策略,分析策略的可行性原因,着重从教师个体因素、制度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观察法、谈话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3.实践:根据以上的研究,寻求“支架式教学”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中有现实意义的有效的策略。旨在品德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理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的总结更好的方法。
4.提升: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德的能力,努力将预习引入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综合运用实验研究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
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支架式教学文献资料,提供给学校教师参考、学习。
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同课异构对比研究、教学展示探索研究等活动。
案例研究法:选取教师教学实例、听课记录、反思材料、论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修正。
行动研究法:制订研究计划,根据计划有目的、负责任地开展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追踪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聘请教科研部门及各级领导、专家进行指导、会诊、研究、帮助,以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行动”。
经验总结法:及时阶段性总结开展支架式教学的经验,查找存在问题,为下一步研究作基础。
五、研究过程
1.启动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了解支架式教学的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课题设想,撰写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建立课题研究专题网站,及时上传研究动态;举行开题论证会。
2.初步探索阶段(2012年7月-2013年6月):组建研究组织、进行教师培训;各责任人制定计划,开展初步实验研究;举行中期成果鉴定。
3.深入探索阶段(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深入实验,定期开展研讨活动(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的研究。(2)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基本范式的研究。(3)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提炼研究成果(成功的经验和案例、研究课交流等)。同时为教师提供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通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4.总结阶段(2014年8月-2015年6月):课题组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编印课题研究成果专集;举行成果鉴定会。
六、研究措施
(一)课题人员培训措施
1.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
2.支架式课堂教学活动(课堂展示、案例评选等)。
3.定期进行理论培训。
(二)研究工作管理措施
1.建立课题档案,保证实施全过程资料的真实、完整。
2.建设专题网站、出版教科研信息。
3.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教科考核中。
(三)研究时间保障
课题小组成员采取每周集中,合理分工,明确任务的形成,从而加强时间观念、保证高效准确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任务。
1.每两周进行一次参与有课题研究的人员会议,组织品德组全体教师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讨论和进行阶段性研究工作。
2.在本组内实行一周一次备课活动,活动中可以加强对本课题的研究讨论工作。
(四)经费、硬件实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不断加大科研的经费投入,积极搭建平台,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堂观摩、研讨、培训以及征文或整合比赛等活动,坚持把支架式教学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纳入教研组建设和教师发展的重点考核项目。
(五)奖励措施
1.健全奖励制度,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奖励。
2.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教科考核中。要对课题实验的理论分析、实验案例、论文总结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并对实验成果突出者予以表彰。拟设课题实验论文奖、课题实验贡献奖、课题资源开发奖、优秀实验课例奖等。
七、预期成果形式和课题组成员
(一)1.教育成果: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报告、研究论文、教材活页、教学课件、评价表格、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生作品、档案资料等
①教师论文
②支架式教学案例
③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统计分析
2.课题研究成果:
对支架式教学的完整认识和修缮(研究报告)
3.形成一套管理制度
(二)课题组成员
全体品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