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各位老师,我们的省级课题“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自从2011年底成功申报以来,始终遵循学生学习基本规律,以学导教,循学研教,通过实验课,努力尝试寻找一种或若干种学生起初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在教师和学习同伴帮助下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我校专门建立了文献资料库,三次组织教师进行方案的学习、摘抄、写心得,并分组分学科撰写子课题方案;还组织教师对课题方案进行质疑解疑和开展 “我心目中的好课” 学生座谈会;举办一次面向全市的课题实验课研讨;就我校课题张凤良校长在苏州市小学教育科研年度会议上作主题发言等,全校所有老师均上过课题研究实验课,共积累了70余篇实验课教案,还汇编了一本《支架式教学初探》。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验课的尝试,老师们对支架式教学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我们的课题研究如何能走得更远?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更好地为青年老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因此2013年我们将在主课题的引领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研究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目标制定上,从细处着手,由点及面展开研究。关于目标制定要注意的几个依据。1. 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环节。2.能根据教材内容特色组织适切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体现教材编写意图。3. 能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实施并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能够使制定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适当?怎样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1.整体性与全面性。如苏教版国标教材第五册 “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参拟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可见,这样的目标设定主要是放在学生能计算,一堂课下来,要求学生达成的目标无非是会做一些这类的计算题。这样进行设定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的,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通过比较、讨论,感悟出竖式计算的优越性,能正确进行计算。(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共同性与差异性。由于每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共性要求,还要关注学生个性需求,要注意柔性设计,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弹性化地将目标落实。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商的近似值”的教学,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需要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而对于“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目标则不能一刀切,要求人人达到同一尺度。3.显性与隐性。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隐性的。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抽象的目标结果给予明确的界定,引导教学的展开,同时关注学习过程性与体验性、隐性与潜在性,使之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讲授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 这一内容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猜测乘出来一共有多少,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使用了“经历”、“体验”等词语。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隐性要求通过这些词语非常明确的表达出来。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且具有可监控性。4.思维性与思想性。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它的广度,还要注意它的深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具有思维内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思维因素,要使学习材料的功能最大化,富有丰富的内涵,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中有一条就是:通过比较第一、第二小组平均每人包饺子的个数,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统计抽样等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能根据数字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应用题。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大的空间,富有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激起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渗透了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5.现实性与逻辑性。数学教材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小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的,具有普遍性、统一性,而每一个地方又具有地域性与差异性,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根据教材的逻辑体系,还要更多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使学习内容更富有问题性与挑战性。比如在苏教版实验版第九册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时,学生在学习了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已经没有一点障碍,教参上的目标是:“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但学生的现实基础已经超过这一要求,那就没有必要把教材的要求定为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应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比较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初步渗透运算定律,体会整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不同,熟练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抓住了教学与学习的起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使学习材料富有问题性,从而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我们主课题中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在本学期的研究中引入几个新的概念。
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任务分析的具体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2.分析使能目标。(这两点将在后面作具体说明。)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支持性条件有点像化学中的‘催化剂’一样,有助于加快或缓解新的能力的出现。”具体的教学任务经过任务分析后,可以很清楚地得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学什么,教学的顺序和安排是怎么样的,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最为有效。通过任务分析可以使文本的教学步骤更为清晰,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切合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可以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主观随意性。在教学中引入任务分析理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按照优化的程序通向教学终点目标,从而确保终点目标的顺利实现.
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的知识技能和准备。”那么,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准确地探明“学生的已知”来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呢?我们不妨采用目标逆向分析的方法来探知学生的起点能力。例如在教学《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一文时, 教师要使学生顺利实现“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介绍得生动明了”这个教学目标,就必须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海洋的地理、物理常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这些起点能力状况地了解,适时地调整教学目标,使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若学生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时存在困难,教师就必须在课前或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点能力下点功夫,如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教师要使学生一一掌握这些小目标后,再逐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起点能力进行认真地考查分析,直接进行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可能会出现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乏的现象,教学效果也会甚微。起点能力分析为“以学定教”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性的必要依据,也为教学目标的正确生成提供了保障,减少了教学的主观性。
如何加强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具体可以采用问卷作业、访谈、语文学科成长档案法以及学生自我提出疑问等方法来考查学生的起点能力。
使能目标:对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之后,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凭借“这一点”再结合具体的教学文本所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老师就可以得知“学生还需要教些什么”。 同时,教师应明确“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到“学生还需要教学什么”这之间有一段“目标差”,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我们称之为使能目标。这也就是我们主课题中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要顺利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对介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这些使能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可以说使能目标是起点能力到终点目标的一个很好的过渡桥梁,充分的使能目标分析,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使能目标的分析是建立在起点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进行使能目标分析时,授课教师可以采用目标阶段实现的原则,对于总目标中的关键词句要能够一一地把握,而对总目标中关键词句地把握又可分解为重点关键词句地把握。例如要完成“用间接描写方法写一个人”这个总目标,我们就必须能够提取这个总目标中存在的关键词句:间接描写以及写人的描写方法。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句,我们可以将总目标的实施进行阶段分解,它可以分解为以下5个使能目标学习:1.理解“间接描写”这一概念的涵义;2.了解运用间接描写方法写人的一般步骤;3.阅读用间接描写写人的典型例文;4.运用间接描写方法写一个人的写作练习;5.用间接描写方法写一个人的习作进行反馈修正。通过以上5个使能目标的学习训练,“用间接描写方法写一个人”这个总目标就能够顺利有效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