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
造型·表现 |
设计·应用 |
欣赏·评述 |
综合·探索 |
第 |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
第 |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
第 |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
|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本《标准》中最具体、丰富的部分,为了便于阅读,对其基本特征和结构作如下说明:
1本《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 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
3 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4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
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教学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建议则提出检测标准达到程度的要点。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 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 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 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艺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欣赏·评述”教学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活动建议
· 在美术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的颜色。
· 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 尝试使用各种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
· 通过各种方式的实物拓印,产生肌理,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 用黏土等可塑性材料,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器皿和动物形象的造型。
· 用单色、彩色纸材以及废旧画报、挂历,采用折、剪、撕、拼贴等方法进行平面造型,表现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或想像中的事物。
评价建议
· 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 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 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物体或动物形象。
· 是否认识常用颜色。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活动建议
· 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的组合造型。
· 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媒材,通过拼摆、粘接、堆积、组合等技法进行造型游戏。
· 以游戏的方式,用单色或彩色纸材,采用折、剪、撕、拼贴等方法进行以平面造型为主的练习,感受材料特性及其与设计的关系。
· 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评价建议
· 是否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 是否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像和创新。
· 是否对媒材特性有大致的了解,能选择媒材进行造型制作。
· 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建议
·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
· 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 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 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评价建议
· 是否对自然或美术作品感兴趣。
· 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
· 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教学活动建议
· 利用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想像,创作出艺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业展览或美化教室。
· 根据儿歌、童话设计和制作头饰或面具等,并表演舞蹈、童话剧等。
· 用各种材料制作小型商品,并布置成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拟商品交易过程。
评价建议
· 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 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媒材的形、色感兴趣。
· 是否对材料进行了联想。
·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地利用媒材进行创造。
·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 能否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 能否与同学合作。
第二学段(3~4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教学活动建议
· 学习原色、间色、冷暖色等色彩基本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 通过对自然物或人造物的拓印以及颜料的滴洒等方法,了解不同的肌理效果。
· 通过绘画、拼贴、堆积和组合等手法进行造型活动,积累视觉和触觉经验。
· 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材料作多种尝试,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 围绕一定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 按自己的想法反映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 用纸版印制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或人物。
· 用日记画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情感。
· 进行初步的写生练习(包括人物头像和全身、玩具等),表现人物或物体的大体特征。
· 用各种易于加工的雕刻、塑造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评价建议
· 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 是否认识原色、间色、冷暖色,并能调配出间色。
· 能否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
· 能否用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写生,表现出物体和人物的特征。
· 能否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教学活动建议
·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描绘、拼贴、堆积、组合等手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获得视觉和触觉经验。
· 用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将动物与人物等不同类别的形象组合在一件作品中。 · 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
·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纤维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 用撕、剪、刻、折、卷曲、插接、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
· 利用多种媒材,如蛋壳、羽毛、废包装盒、秸秆等当地媒材制作作品。
评价建议
· 能否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
· 能否大胆地进行想像,并表达自己的创意。
· 能否有序地进行设计与制作活动。
· 能否注意设计与功能的关系。
· 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建议
· 欣赏画家创作的、学生感兴趣的和易于理解的美术作品,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
· 以调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所在地区有特色的建筑,了解其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 欣赏情节性较强的中外美术作品,认识该类美术作品的特点。
· 举办小型的展览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美术作品或印刷品。
· 认识常用图形符号的特点及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
· 欣赏民间年画、传统纹样、木雕,了解民间艺术中的象征和寓意。
· 观赏一组民居图片,分辨出南北方民居及其在造型上的不同特点,并思考它们与环境、气候的关系。
· 在相关的音乐情境中,欣赏一组表现山、水(如山林、小溪、泉水、江河等)的中外美术作品,感受不同的情趣和境界。
· 欣赏中外面具艺术。
评价建议
· 是否对欣赏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热情。
· 能否以独立和合作的方式,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 能否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 是否具有收藏艺术品或印刷品的爱好。
· 能否识别常用图形符号。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活动建议
· 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出艺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
· 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讨论并选定设计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业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 根据童话故事或某一情境设计、制作简易木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表演舞蹈、童话剧和皮影戏,举行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
· 采用拼贴、简易沙盘等方式设计、制作现在或未来的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 设计制作家电、家具等模型,模拟商品交易,或用这些作品布置成家庭室内设计模型,进行展示,并对作品的效果作出评价。
评价建议
· 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 是否对媒材的形与色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废旧材料。
· 是否对材料进行了联想。
·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地利用媒材进行创造。
·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
· 能否对活动进行预先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 能否与同学合作。
第三学段(5~6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建议
· 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
· 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 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以及结构比例知识。
· 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 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实践。
· 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 初步学习计算机辅助绘画的方法。
评价建议
· 是否初步认识形、色、肌理和空间等在造型活动中的作用。
· 能否尝试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
· 能否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事物的比例关系。
·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
· 能否用近大远小或平行透视的规律,初步表现空间关系。
·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与和谐的知识。
· 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
· 能否大胆地用图像和立体造型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教学活动建议
·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为社区或村庄、学校、运动会、文娱活动以及节庆等设计制作标志。
· 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
· 用软、硬泡塑材料(聚苯乙烯)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箱等媒材,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兵器模型等的设计制作。
· 与同学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全过程的制作,并进行放飞活动。
· 与同学合作,选择适宜的媒材,制作校园、社区或村庄局部的平面图或模型。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 学习陶艺的制作方法。
评价建议
· 是否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创意。
· 能否在作业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形式原理。
· 是否具有有序的工作方法。
· 能否利用媒材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
· 能否用口头语言和短文的形式,对自己的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活动建议
·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
· 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 以参观、讨论等方式,欣赏校园和社区的景观设计。
· 通过参观或观看录像、图片等,欣赏雕塑和现代工业产品,感受不同材质的美。
· 鼓励学生从课本中选一件最喜欢的作品,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欣赏作品的心得。
· 通过实地参观或观摩录像,欣赏不同材质的建筑物的门窗、墙壁和屋顶等。
· 将若干雕塑作品的图片,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区别雕塑作品的时代特点。
· 介绍一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 欣赏我国的石窟艺术。
评价建议
· 是否具有民族自豪感,乐于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成就。
· 能否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与生活、环境以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浅显认识。
· 能否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描述美术作品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 是否知道我国和世界的一些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活动建议
·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和制作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进行策划、制作与展示。
· 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皮影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 调查、了解社区或村庄的历史,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或村庄的未来发展作规划、设计并制作模型。
· 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生活用品。
· 使用摄影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评价建议
·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 能否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
·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方案。 · 在制作过程中,是否积极地动脑、动手。
· 在讨论中,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 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第四学段(7~9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建议
· 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
· 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
· 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 了解明暗造型的多种方法,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
· 创造漫画和卡通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
· 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
· 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能力。
· 采用泥或硬泡塑(聚苯乙烯)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 · 运用计算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
评价建议
· 是否对学习美术有兴趣。
· 能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 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
· 能否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
·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 能否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浮雕和圆雕作品。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作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
· 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
· 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
· 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 了解钟表、电话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
· 用各种手段绘制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的设计效果图。
·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
· 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 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
· 练习制作陶艺小品。
评价建议
· 能否运用所学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动手制作与完成作品。
· 能否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设计方案,改进生活和学习用品,体现创意。
· 能否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
· 能否关注校园及社区环境,并从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关系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教学活动建议
·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
· 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与形式感。
· 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
· 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其不同的造型和装饰趣味。
· 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 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语言的特征。
· 欣赏建筑经典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 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
· 了解美术作品作为商品的价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 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
·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访问艺术工作室或艺术作坊,了解美术展览的方式及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
· 以联系、比较和归纳等方式,通过欣赏经典作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 · 介绍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
评价建议
· 能否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
· 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 是否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
·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教学活动建议
·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会标、海报或进行CI设计,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
· 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
· 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
·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
· 收集本班级的各种资料,设计出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的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
· 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
· 针对一个共通的原理和法则,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
评价建议
·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 能否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
· 能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 能否积极地动脑、动手,用美术等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
· 能否通过讨论或采用书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
· 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 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4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四、教材编写建议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材的过程中,应完整把握《标准》的基本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体系,使编写的教材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同时,在遵从《标准》的前提下,鼓励教材编写的多样化,以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
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1美术教材的编写原则
(1)教材的设计和编写要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阶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确保教材设计的总体思路与《标准》的要求相吻合。
(2)教材编写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3)教材内容的组织要考虑综合性,将课程内容有机而巧妙地融入每个课题或学习单元。要注意教材的趣味性和知识性,1~6年级的教材更偏重趣味性,注重活动过程设计;7~9年级的教材要适当注意知识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4)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5)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2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
(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
(2)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3)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4)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5)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附 录
一、案 例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本《标准》倡导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有效地实施教学,特提供以下案例。
案例1 低年级的造型游戏
造型游戏是指融造型与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需要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像来进行造型。活动主题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材料特征或具体情境想出来的。在这种制作行为中,学生获得快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以进行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例如在室外,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调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的特性,以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也可以利用废旧材料,例如从用过的纸杯、纸盒引发联想,进行造型,使它改变形象,成为一件艺术品。
还可以设计一个教学单元:①给予学生一些材料(或让学生自带材料),教师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直观感受,引发他们的联想。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想像进行制作。②可以在制作的基础上进行装饰。③组织作品发表会,发表自己创作的感受,或表达欣赏同学作品后的感受。
提示:活动时必须特别注意材料和工具的选择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案例2 美术与语文、自然、社会和生活劳动等课程或活动的结合
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为课文配插图,为日记、作文配画;结合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内容进行描绘或手工制作,布置美术园地。
1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童话或科幻故事为脚本(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自己选择角色设计形象,用各种材料制作简易木偶、服饰或皮影戏的形象,并设计和制作小舞台和必要的道具、布景、乐器和海报。
2分角色进行表演。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木偶(皮影)形象评比,组织相应的木偶剧、皮影戏汇演。
还可以结合集体过10岁生日的班会活动,全班一起布置教室,并分别设计与制作互相赠送的礼品、生日卡,设计、制作面具,举行化妆舞会。活动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所创造的形象、海报、服装等的欣赏和评述。
提示:自制乐器是指利用废旧材料,例如瓶子、木板、废钢管等制作的乐器。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用照相机拍摄木偶或皮影的形象、剧照,或用摄像机记录设计、制作和演出活动的过程。
案例3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活动
调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根据节日的特征,用各种材料、多种形式创作和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例如,在元宵节即将来临前,围绕“花灯环绕的元宵节”这一主题,首先调查元宵节和花灯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并进行设计构思。其次,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最后,用花灯美化校园或社区。
提示:在这项活动的调查阶段,可以请社会课或历史课教师参与指导,并与学校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摄录调查、设计、制作和发表会的整个过程。
案例4 与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活动
运用所学的科学原理,收集和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有创意的、可以运动或发光、发声的立体造型、生活用品或活动模型。在设计时,可以先分析环境艺术品或生活用品在造型、色彩和实用性等方面的优缺点,在设计中针对其缺点进行改进。例如,灯具的设计、简易机器人的设计、活动雕塑、舰船模型和飞机模型等。完成后的大型立体造型可以美化学校,小型立体造型可以美化教室或家庭,生活用品可以运用于家庭或作为礼品赠送朋友。
提示:开展这类活动可以请物理、科技或劳技教师参与指导,并与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案例5 以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为目的的综合探究活动
①调查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②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需要分组设计,每个学生利用综合材料制作各种房屋模型,组合成一个小区或村庄模型。③将全班的作品组合成社区或村庄模型,同时设计出社区或村庄的地形、道路、绿化带、休闲区、健身区、景观(壁画、雕塑、喷泉等)。④作品完成后,召开发表会,邀请社区或村庄居民(学生家长及社区工作人员等)来参加,共同进行评议。
提示:必要时可以邀请历史、地理教师配合,同时,也有必要在课前让学生作一些相关资料的准备。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摄录调查、设计、制作以及发表会的整个过程。
案例6 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通的原理和法则
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共通的规律和法则,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对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如“节奏”就可以作为一个跨学科学习的主题。首先,我们可以向学生说明什么是节奏,即某种可比因素有规律的反复。然后,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节奏现象。从自然学习的角度,认识四季的更迭、昼夜的交替、花开花谢、潮起潮落等节奏现象。从体育的角度,认识人的呼吸、脉搏,人体的运动变化等节奏现象。从音乐学习的角度,认识节奏在音乐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旋律、和声、节奏构成音乐的三要素),认识节奏是形成不同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认识段落的疏密、文学作品中情节的变化所体现的节奏感。从美术学习的角度,可以认识线条的虚实疏密、明暗和色彩的呼应、构图的聚合所形成的节奏变化,并在美术创作和设计中自觉地运用节奏规律,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提示:在进行这类跨学科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美术学科上。
二、名词术语解释
美术 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美术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 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美术史 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美术语言 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形式感 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美术媒材 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感知 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体验 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美术创作 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表现 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美术批评 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艺术风格 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