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教科学习文章----海,蓝给自己看
[发布时间2010年2月26日]

海,蓝给自己看

                   ------   听特教林春曹《追寻教学的三重境界》

题记:去年的冬天冷得特别早,即便有阳光也感到一丝寒意。大特教林春曹的讲座《追寻教学的三重境界》在这寒冬中却让大家暖意融融……林特的讲座给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指引了方向,非常敬佩、感谢林特。匆匆地将自己听到的讲座整理了一下,希望能跟年轻的老师们一起循着特教的脚步前行。

 

一、        优秀

1、什么是优秀?

2、优秀的学科教师:

1)你热爱你的学科和学科教学吗?

2)你的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吗?

3)你所教的学科教学质量怎么样?

3、优秀学科教师的成长路径:

1)研究课堂上好课。

2)研究课例写好文。

3)研究语文有风格。

沉到课堂中去,没有课想研究恐怕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4、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即你已进入一种境界。

二、境界

1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上下求索而不得,心向往之而不达,孤独的纠缠,但并不茫然,目标就在前方,前面就是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目标在前方,道路在脚下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自然,不刻意为之,历经千百次锤炼,豁然顿悟,灵感迸发

2、教学的境界:

教师应该有“境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界,同一个人不同的历程有不同的境界

教学应该有“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

三、备课的三重境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

1、它山之石

借鉴参考: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借鉴过程,这个时间不能超过一学期,否则就会像孩子离不开奶瓶,要学会断奶。

为我所用:预设教学中的问题,还要知道问题有哪些要点。

钻研教材:借它山之石一定要选“优秀”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2自主钻研,兼容并蓄

第一,理解教材的内容;

第二,取舍教材的内容;

第三,重组教材的内容;

第四,选择合适的策略。

★“四字”备课法:

一读:默读,静思默想中完成;朗读,上课前把课文多读

二查:勤查工具书,重视每个字,每个字义,每个标点,每个句式;查资料,借鉴它山之石(《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人民教育》、《教学通讯》……)。

三思:思考教材的地位,凸显教学重点;思考课后练习,知道编者的意图;思教学目标,知识训练安排。

四注:(在书上做圈点批注)注字音、字义;注相关资料;注重点问题;注板书、板画。

★显性与隐性备课:

显性备课:别人能看到的教案,课件等

隐性备课: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的思考等。作为教者,一定要注重隐性备课

3、参透真谛,大道至简

 (1)语文姓“语”:本在双基。

(2)小语姓“小”:面向儿童,直击孩子的心灵,思想拔节就可能造成“揠苗助长”。

(3)语文教学是一场充满情智的“对话”。

(4)阅读教学应在“言意兼得”中最优化:既要读懂内容,还要懂得言语的表达方式。

四、上课的三重境界

1、山是山,水是水——严谨而规整

 (1)锤炼教学基本功

 (2)投入文本,投入课堂,激情演绎

 (3)精心预设好课堂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

 (4)追寻一条教学的流水线

2、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洒脱而独特

 (1)课前有案,课上无案,教学在师生对话中行进

 (2)尊重文本,尊重学生,教学在多元个性中诠释

 (3)教态自然,处变不惊,教学在张弛有度中漫步

3、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实在而灵动

 (1)个性解读,自主对话

(2)言意兼得,有效对话

五、教科研的三重境界

1、阅读经典的专著,提升自己的学养——在理论研读中成长

2、回望自己的课例,反思自己的得失——在案例研究中成长

3、梳理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积淀重构中成长

★案例素材来自哪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实实在在上好课,案例素材就在自己的课堂中。

回望课堂,自我反思,剖析自己,这是案例研究的根本旨归。案例研究基于自己,案例研究也是为了发展自己。

先有课堂,后有案例;精彩的课,产生精彩的案例。

2)认认真真听好课,案例素材也在他人的课堂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听课请带着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既能看出外在的精彩,又能看透内在的缘由。

★案例撰写如何落笔?——记述原汁原味,反思入木三分。

1)先案例实录,后教学反思式。

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相对完整,便于完整清晰地呈现教学片断,凸显教学实录的内在连贯性,并且易于展开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剖析,可以较为完整地阐释教学理念、教学亮点。

实录部分不要过于冗长,可以截取其中精彩部分,凸显教学亮点或教学败笔;反思部分不要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要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深度。

2)边教学实录,边教学反思式。

可以对教学实录进行一个“切片式”的分析,它长于对一些教学细节的解析,但教学反思的视角容易出现散状分布,即“东一榔头西一夯”,独立看都挺不错,连缀起来难于出现一条分明的线索。如果标题选用主副标题,那么其中的每一点反思都应紧扣中心展开,层层推进。

3)教学叙事式。

教学叙事和教育叙事一样,可以从小处入手,切入的点不大,但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开掘,在叙事的背后,揭示出潜藏在案例中的本质内涵。其中,叙事的语言要自然平实,该简练处要惜墨如金,该铺陈时要泼墨如水;论述的语言要有理有序,有时点到为止即好。 

4)综合论述式。

林特的《追寻教学的三重境界》让我们明白: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一种责任,更应是一种情怀,一种事业! 惟有这种责任,这份情怀,才能让我们的职责成为自己生命意义的实现,才能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的信念。

最后,谨以台湾诗人痖弦 海,蓝给它自己看”这句绝美的诗勉励大家一路踏实地追寻,走好未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