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巧用教学语言 激活学生思维—— “过渡语”在课堂中的运用例说
[发布时间2010年3月23日]

巧用教学语言 激活学生思维—— “过渡语在课堂中的运用例说

内容摘要:文章有了过渡,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作一堂优质量的课,也要凭借教师运用过渡的功夫,才能使教学的全过程机理严谨,统体皆活。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份别样的魅力。
关键词:过渡语   语文课堂   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语,它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所谓课堂过渡语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在课堂上能够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
一堂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可以进行分割切换的。 也就是说,一堂课是由教师对几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组成的。之所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因为在这几个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常常有其独到的妙处——简洁明确、自然得体、紧密连贯——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让人不知不觉。因此,在课堂上起到一种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如果说得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一、过渡语:串起全文的线。
     就以《称象》一课设计为例,开篇老师从那头又高又大的大象说起,引导学生直奔对象。线头鲜明,绝不旁逸斜出。当小朋友找到官员们的办法后,在过渡语中利用小朋友的概括评价过渡,并引入下文,是这条线形成一条曲折,在质疑当中,老师的过渡语简明扼要小朋友,这段话中有无数个小问号,读书贵在质疑,快举起你的小手,把小问号说出来。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过渡语。激励小朋友勤于思考,灵活运用知识。收线有力这篇课文整体来看,老师设计的过渡语串起了阅读学习的主线,且语言整齐、生动。
   
二、 过渡语:激发学生兴趣的钥匙。
     一个好的过渡语与一句平庸的过渡语区别就是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有位老师在上一堂作文课------打电话时,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导入中她以童年是多么美好,童年的歌儿是多么的美妙,孩子们,当你们即将迈入少年的行列,让我们重温那些歌谣。小朋友随着音乐的旋律欢快地唱起了《打电话》这首歌谣。这比直接出示作文题目好,能打破以往的沉闷、乏味。作文提不起劲儿,作文老师通过诗化语言,一下子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在学习例文,说话练习后,老师以写作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小朋友倘把记忆深处那次打电话写下来,你的成长日记中必定会增添新的一页,还犹豫什么呢?趁热打铁。作文尾声之际,孩子写的热情再次被点燃。老师过渡语水到渠成。
   
(三) 过渡语:吸引学生进入情境
     
通过富有吸引力情境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是这样引导过渡的:庐山除了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峦,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丽的云雾。今天请大家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领略一番。在乘车登山的路上,首次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山间云变成浓雾的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我又往前推进说:浓雾瞬息万变,美景引人入胜,而牯岭的庐山雾更是神秘莫测,趣味无穷。它的神秘在哪里呢?学生简要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我又立即过渡:此景只堪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牯岭可真算得上是人间仙境。现在,我们站在大天池处,来观看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一景——云海……”“一路行来,我们在沿途见到了哪些奇景?”……最后: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怪不得北宋伟大诗人苏东坡要大叹不识庐山真面目,更难怪清代的一代学者要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四) 过渡语:设置悬念,让学生主动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例如教《蛇与庄稼》一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为什么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2)老农根据什么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这是一个什么样奇怪的办法?(3)为什么把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好收成呢?学生由于好奇就纷纷地寻找答案。通过阅读,他们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在此被他们一览无余。单靠教师乏味的直叙,学生是很难理解事物间这其中深奥的内在联系的。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他们认清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中的过渡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教育界正大力提倡阅读教学,目的是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祖国语言文学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妥善地对过渡语进行认真的审视,使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使课堂中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教师的的双边活动。
     
文章有了过渡,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作一堂优质量的课,也要凭借教师运用过渡的功夫,才能使教学的全过程机理严谨,统体皆活。但在处理课堂过渡语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瞻前顾后,在上显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