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10年3月5日]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学科渗透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育内容上来看,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语文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课时最多。因此,研究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其必要。

关键词: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现代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接受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关于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必然性和紧迫性大家都深有感触。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水平,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文以载道,道寓于文。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育内容上来看,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正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研究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一)积极营造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人际关系过程。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没有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的了。合理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是其核心,有了,师生原先的”“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的心理教育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剖析文章中典型人物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奋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爱迪生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爱迪生》一文以及与之类似的《做风车的故事》等文章,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有位教师在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就注意了这一点。他先指导学生找出公鸡的情绪变化:得意伤心惭愧,继而讨论公鸡情绪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让学生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今时代,任何人单枪匹马、孤身作战都很难成功,要靠群体的智慧,联合攻关方能取胜。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才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让学生学会感动,完善性格特征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能为一些伟大的感情而感动。如学习《麻雀》一课,通过老麻雀的表现,体验到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人民失去领袖的悲痛之情;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体会出真挚的情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有位老师,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样一篇说明文时,她设计的教学居然能让学生和在场的听课老师都震撼和感动,从而发出要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感慨和决心。

结论: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均传递着作者兴趣、认知、意志、情感的信息,而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总以自己的兴趣、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来自教师与教材的各种信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努力把握语文和学生心理需要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