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昆山市振华实验学校2012-2013第二学期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2013年上半年,我校科研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市教科室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有效指导,以课题研究为活动重点,以有效教学为研讨专题,以课堂教学为展示平台,以校本研修为培训载体,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水平。
一、完善课题网络管理,科学促进课题研究运作
一是落实省级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工作。分月上传上级部门所规定网络化管理的内容,做到活动真实开展、材料及时上传,使各课题组明确具体要求,并加以落实;二是扎实开展“十二五”课题的实验研究。全校开展课题研究展示活动,通过开课、说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普遍提升教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的水平。本年度学校开设校级课题研究课30节,各类实验课的开设有效地把课题研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同时也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原始过程资料。三是进一步开展新教育实验。深入开展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研究,本学期在华城美地与淀山湖中以校分别开展了以“基于学生学习立场的目标制定与任务分析”为主题的两次活动。四是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研究做到期初有实施研究计划,期中有学习、活动、研讨记载(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其他教师在教科研组交流课题进展情况,每月通过“课题研究情况表”向教科室反映),期末有学期研究小结及论文。五是及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学校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研究的基础上,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学校主课题阶段小结报告发表在省级刊物《新课程学习》。
二、发挥校本培训功能,切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教科工作除了扣住课题研究这一主题外,开始重视并切实地抓好校本培训这一重点工作,努力把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中心工作,因地制宜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充分体现校本教研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制定方案。制定学校2012—2013学年度校本培训方案,并有效组织实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二是建立档案。建立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2012—2013学年度成长档案,完成校本培训材料的填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三是组织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做到每次培训有详细记载,每次主题培训有主讲、讨论、延伸反馈,每个教师有培训学习笔记,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四是规范程序。校本培训的资料齐全和效果明显,学校的每一次活动从通知、签到、活动内容安排、教师互动到活动的收获记录反馈等,在活动中促使教师成长,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三、改进课堂研究方式,切实保持教学科学有效
加强教育实践研究,使每一所学校成为研究基地,每一间教室成为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在教师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中选题,积极开展扎实、具体、有效的研究,真正做到教中研,做中研,研中教,研中做,及时总结推广学校日常教科活动的成功经验,通过同题开课、一课多议、试上研究课、教师沙龙、组织教师把握学科能力(基本功)比赛等,促进科研与教研的融合,做到课题组与教研组、备课组的有机结合。一是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每月完成《教师教科研工作手册》中教科研信息卡的填写(信息要根据学校的主课题和个人的研究课题摘录),全面提高认识,确立有效意识,自觉投身到有效教学的行动中。二是深入课堂。继续在教科研组活动中推广课堂观察研究,以校级课题研讨课为平台,以主题观察和自我观察为课堂观察主要形式,观察课堂,发现问题,改进课堂。把支架式教学新理念运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化有效备课这个前提,突出有效课堂这一重点,突破有效训练这个难点。三是课题引领。以教科研组的校级子课题为引领,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方式对有效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切切实实改革教法,认认真真指导学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有成效。四是活动深化。继续组织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丰富沙龙活动的形式。同时以各种有效教学设计评比、论文评比、反思评比、案例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师深入思考,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催生有效教师,深化有效教学探索。
四、规范科研活动管理,逐步凸显教育科研成果
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建设,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加强教师对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学方法与环节的研究探索。夯实课题中间指导环节,注重在研究过程中出成效和质量,通过校园网等形式及时反映、宣传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优化课题结题环节,采用跨校协作、同类交流、网络互动等多样化形式开展结题活动,做到课题总结与成果推广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促进效能。一各类评比评优活动。本学期共开展了“江苏省省陶研论文评比”、“江苏省优秀教案评比”、“江苏省优秀课件评比”、“蓝天杯论文”等评比评优活动。二是办好学校的教科研刊物。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积极性,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对教师加强具体指导,并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基础上加大校刊《振华起跑线》的容量,同时尽可能地兼顾评职称、评昆山市骨干教师和参加“一、三、五”考核的老师。出版二期《教科信息》,发至每个办公室,促进了教科研工作的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