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中关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研究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张磊
[摘要]顾名思义,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科学本身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更侧重于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而后者则侧重于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 科学思维 思维 思考
当前,学校的教育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有一个限制作用,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悲观消极,而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发现更多,学到更多。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一、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学生思维,实际上就是设计一些极具针对性、启发性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游戏。寓教于乐,没有兴趣,就没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积极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合适的地方设置疑问,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上《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给学生出示小沙子、纸板、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等物品时,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做,而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并把猜测结果记录下来。然后提问“是这样的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验证实验,会更针对性。
疑问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它让学生从观察者变成参与者,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遇到一些关键点时,有经验的教师都会通过设置一些“路障”,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感慨困难之时,也会不自觉的去思考、去猜测。其实,教师不管运用何种方法,目的都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思想”去动手,去观察。
二、有目的的思考
这里的有目的,并不仅仅是围绕着课堂教学,而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的来进行思考。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发和促进学生思考,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也不是一件轻松地事情。思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认识它,那就更难了。所以,如果要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外部的指导来实施,从学生的活动中去识别学生是否在思考。
支架式的课堂都是希望学生能够进行有序的观察,但学生的发现往往是无序的。指导把活动过程中一些凌乱的,无序发现与思考记录下来,使学生又一次审视自己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科学课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过程中,首先做到及时,在探究发现的第一时间作好记录;其次要“忠实的记录研究事实”,就是在记录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避免掺杂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应讲究真实性;再者要求记录者能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能进一步分析事实隐含的理性内容。这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一些科学现象,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记录有利于孩子的回忆和反思,面对自己的记录本,能反思自己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的情况,良好的记录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使学生具备更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与想法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依据【1】。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时,教师只控制问题和现象出现的顺序和出现的最佳时机,学生在观察,发现,讨论时,教师不能为了延续课堂的节奏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这将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会形成这样一种态度:老师说什么我们才可以做什么,我自己的发现不是老师所需要的,反而会被老师批评。
三、形成思维习惯
在支架式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有效积极的科学思维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有:
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是科学课应培养的科学精神之一。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有争议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学生的实验报告,很多时候学生的实验报告是与事实相反的,但是我们不能强制性的去扭转学生的认知,否则,实验报告也就成了一张空纸,没有任何的启发意义。
学会质疑
质疑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没有质疑,就没有整个支架式的课堂。但质疑并非是无中生有,而是需要动脑筋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再把疑虑提出来,以寻求帮助和解答。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但是又严谨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空间才得以自由驰骋。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用科学的方法,有效的在教学中启迪学生,通过对事实材料的梳理、概括、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析事物的性质,强化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并最终在创造实践活动中获得创造性的成果。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以后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飞/《关注科学素养 引领科学探究》/《科学课》2008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