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聚焦德育 教研探航 安全洞察 党团工会

信息详情

支架式教学在低年级段节奏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年1月12日]

支架式教学在低年级段节奏教学中的运用
潘 琴
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它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却可以单独存在,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如何在低年级开展节奏教学,让学生掌握音乐中的基本节奏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积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并借助支架,适时、适当、适量的为学生的学习给予支持和帮助,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并在学生积极参与节奏的活动中及时调整“支架”,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在协作活动中获得快乐,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一、做好课前学情分析,巧设教学支架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无效课堂。备课中不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将无立足之地。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各种情况分析,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巧搭支架,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在低年级节奏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即分析学生已知的,即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这一分析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起点。其次,了解学生在本课中应该掌握的节奏是哪些,以前学生未接触过的节奏,在通过该课内容的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最终目标。第三是分析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分析学生能知道的内容。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生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低年级学生对这些音符的名称、时值没有任何的概念,教师必须将这种符号概念转化为一个活动,一个任务,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习。其实,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不同时值长短的节奏,比如:清晨早锻炼时,体育老师按节奏吹的哨子声就是一个有节奏的口令,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按照节奏进行踏步,但他们却不会将他与专业的音符名称相联系。为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支架,将各种节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熟知的事物相结合,进行启发教学,使节奏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我首先请学生随意的来模仿生活红他们所听到的各种声音,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帮学生寻找节奏。如学生模仿小猫叫“喵—(X—)”时,我便及时出示这种声音,并让全班同学一起模仿。接着继续启发学生从动物中去发现不一样的声音:狗的叫声“汪(x)”,鸡的声音“叽叽  叽叽XX  XX)”,再在琴上打乱顺序的分别弹奏这些声音节奏,请学生边听边说出这是什么动物叫声,然后再唱一唱。接着将三种动物的叫声组合成旋律来让学生表现动物的叫声,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得到形象的感性认识。而在这个游戏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有了一个较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个别练习、小组练习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时值的感受与表现。在学生对这个声音掌较好的基础上呈现出这些节奏名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符号的时值:请学生分别进行慢走、速度走和跑步走,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这些时值的感受。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节奏训练。音乐源于生活,音乐无处不在,节奏无处不有。因此,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再加以丰富地想象,最后予以模仿。让学生觉得节奏训练并不那么枯燥无味,反而是更有兴趣的去学习,在这种驱动下,主动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在教学互动中,调整生成新支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临时性、辅助性的帮助,随着学生学习的发展,这种支持就会渐渐地减少,直到学生解决了问题,学会了学习,就不再需要支持。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前置测试,假设适当的教学支架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临场状态,灵活机动地生成一些新的教学支架,适时、适当地调整课前预置的支架,以便促进和拓宽学生有效学习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学支架有些是预置的,有些是非预置的,支架是互动。在课前,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预期问题和教学步骤,是应该的。但若一味按照课前预设的问题和情境进行教学,脱离当前班级教学实际,就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在三年级《树叶儿飘飘》音乐教学中,歌曲中出现了两条基本节奏乐句,①2/4  X  XX  X X.| 和②2/4 XX  X — —|。学生对这两条基本节奏乐句中的四分节奏、八分节奏、附点四分节奏这些基本节奏已有一定的感知、表现。但由于考虑到“X X.”这个节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切分节奏,同时又与其他基本节奏组合在一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已预知了这个教学问题,因此,在课前我预置了支架,将这个切分节奏用串铃的方式击一下铃然后晃动串铃的方式来让学生去了解、练习并感知这个节奏,在学习过程中,用模拟树叶飘落的声音“沙.”辅助。而第②节奏乐句中有一个长音“X——”,我同样利用串铃让学生击一下铃,然后双手空中停留两拍。借助串铃用不同的动作来边读边演示,较快解决了这两个节奏问题,基本没有出现状况。但在后面的按节奏读歌词的教学环节中却出现了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当我在课件中呈现了歌词的节奏图谱,并让学生读歌词时,第一句歌词“树叶儿 飘.︱荡到空.︱”,学生却把“飘.”读成了“飘飘”,课堂出现了问题,那说明我的预置支架出现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实际。出现了状况,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安排,必须解决当前发生的新问题。于是,在黑板上画了划拍符号,并把这两个飘飘按节奏时值写在对应的符号下,然后请学生自己尝试着练习(这里说明一下划拍符号学生经常使用),并指名交流读,然后齐读,最后再加入到这句歌词中读,最终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让我 们 — —”中的“们”字也同样出现了学生未读满时值的情况,也作了调整。经过这两个非预置性支架的搭建,在歌曲第二、第三段学生自主按节奏读词中就没有再出现这个问题。透过这个问题的出现,也使得教师对课堂、对学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敢于承认自己教学中的失败,并提出进一步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我们预设的支架并不一定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真正问题,支架也是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不断交互中,作出调整,再生支架。而教师也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因为有了问题,才给了我们可继续成长的空间。
三、在巩固复习中,创造性搭建支架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有两大独创,其中一项是声势活动。即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比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感受音乐的肢体美、和谐美。节奏教学是渗透在音乐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后也需要进行巩固复习。如果纯粹的反复的进行节奏练习,学生会出现疲劳而失去对节奏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歌曲自身特点,搭建支架,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基本节奏型,然后让学生根据歌曲的特点自己选择最合适的节奏,先尝试进行一声部为声势伴奏。在这个基础上,我又以图谱支架形式将学生的选择的节奏分别罗列出来,组成一条二声部甚至三声部的声势节奏谱,创造性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声势伴奏,然后以小组互相协作的方式进行声势伴奏,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节奏的掌握与运用。
在低年级节奏教学实施中,教师用心分析学情,以学生为焦点,适时调整,创造性的搭建支架,让学生找到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需求点,在教师的辅助和支持下,再生长出新的生长点。从而构建起知识的框架,获得学习经验。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