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聚焦德育 教研探航 安全洞察 党团工会

信息详情

基于学情视角下的目标制定
[发布时间2015年1月13日]

基于学情视角下的目标制定
蒋芳
摘要:目标是预期学生将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是行为和内容的结合体。它好比是生活中的脚手架,试图有效地将学生的起点和终点紧密相连。本文以语文教学的实践为依托,分别从预学单、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三个方面来清楚地把握学情,为语文课堂的目标制定指明方向。
关键词:学生  语文  学情  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既是东西方有效教学研究中公认的基石,也引领着讲授、提问、布置作业等教学行为的方向。可见,制定合理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目标是合理的,主要看两个方面:第一,目标是否符合“我”的学生的前期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并预示了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达成的结果。第二,目标是否体现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据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把握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下,正积极努力地探求关注学情的方法,试图制定出更为贴近学生,更为有效的目标。
一、写预学单,确定目标
目标是预期学生将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是行为和内容的结合体。每当要教授一篇新的课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其实,就是目标确定的问题。本学期,我把关注的重点放到学情之上,而预学单便是了解学情的一种方法。
《爱之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以极其细腻的文字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严寒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事。课前研讨时,我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认为的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有的老师说要着重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有的老师说应该重点教学环境描写,带领学生回顾《三顾茅庐》中的环境描写,让学生切实了解环境的作用;有的老师说可以学一学人物细节的刻画;还有的老师说这篇文章处处都有伏笔,可以带领学生去品味语言,体会它的言外之意……正在愁眉不展时,我们想起了去城北小学听课时浙江名师所用的预学单。于是,借助预学单了解学情便从这里开始。
预学单分为三个板块,一是走进美国板块,给学生提供“汽车”“乡间公路”“修车”“老妇人两次给钱的行为”和“亲爱的”五方面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熟悉美国及美国人;二是走进人物板块,请学生找一找文中的人物细节并写写内心的感受;三是走进小说板块,呈现这样的练习:想当一回小说家吗?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当收起预学单的时候,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学生大都能较准确地找到人物细节的刻画,同时也能较好地写出自己的感受。而在想象练笔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描写的共同点,此处摘录三位学生的材料:
学生1:乔依醒来,看见妻子正坐在床边数钱,乔依问:“今天来的客人很多吧,要不然怎么会赚到这么多钱?”妻子回答道:“哦,昨天有位老妇人来餐馆吃饭了,留下了一些钱。”“她是不是身材矮小,满脸皱纹?” 乔依问。“是呀。”于是,乔依把昨天发生的事告诉了妻子。妻子激动地说:“世上有那么多爱,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学生2:乔依醒来,看见妻子手里有一些钱,不禁问道:“亲爱的,今天生意怎么这么好,赚了这么多钱!” 乔依的妻子连忙摇头:“不是,今天来了位老妇人,用完餐后留下了一个小钱包就走了,还写了一张纸条,说这钱是给我们的,现在的好心人真是太多了。” 乔依想到了自己帮助的老妇人,说:“我今天也帮助了一位老妇人,她的轮胎坏了,我帮她修好了,他要给我钱,我也没要。你说会不会是一个人?”妻子惊讶地说:“怎么可能这么巧?好了,你休息一下吧,我要准备明天的工作了,拜!”“拜拜!”
学生3:乔依醒来,温暖的太阳照在他破旧的小床上,使他对新的一天充满希望。床的另一边,已空空如也。乔依也赶紧起了床,他推开了门,妻子正对他笑呢!乔依走到妻子身旁,吻了一下她,说:“亲爱的,你今天怎么心情这么好?”妻子说:“世上还是好人多。昨天一位老妇人为我们捐了钱。”“老妇人?”乔依问,“昨天,我帮了一位身材矮小的老人,是不是她?”“嗯,应该是的。我们受了别人的帮助使我们幸福,我们也要帮助别人,让他们幸福。”对,爱是互相的,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爱像一条链子拴住了你我。”
《爱之链》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个很大的特点——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种种意外及巧合构成了小说的情感魅力。而纵观学生的练笔材料,这一结构特点,有的学生能很好的借鉴,而大多数学生把它点破了,无疑这便是学生要学习的地方。于是,我们的目标制定也便得心应手。
二、做好访谈,梳理目标
其实,教语文是为了指引学生更想去学语文,更会学习语文以及把语文学得更好。预学单的完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很高,可以说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活动,而学生访谈则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活动,可以说是课堂的一个小小缩影。做好学生访谈,一方面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初步辨别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达成的结果。
记得刚决定上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时,心中有些迷茫。选它只因对古诗、对苏轼的偏爱。凭借古诗教学的经验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初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关键的字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意思。
3、通过看图、回忆生活场景,能想象出诗中描绘的雨来去匆匆的景象。
第一次试上时,由于学生总不能答到我的预期内容,一再的引导让他们失去了兴趣,最终不愿参与课堂问答。看到学生提不起兴趣,我的心里也十分的不舒服,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在焦急之时,我去请教张校长,他那一句 “现在,我也不能马上答复你,找几个学生过来吧!”令我豁然开朗。于是,我找了班里四个学生一同去见校长,令我诧异的是,围绕这首古诗,这四个孩子与张校长聊得很兴奋!问题大致如下:
1、怎么读好一首古诗呢?对读古诗你有什么要求?
2、你们能做到吗?这是对你们自信的一种挑战。
3、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发现这首诗在描写中有什么顺序?
4、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又读不懂什么呢?
5、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写了一个什么场景?)你能给它起一个好一点的名字吗?
6、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主要的景物?
7、回忆你的生活经历,暴风雨有什么特点?
8、现在请你结合诗句说说夏日暴风雨时的云是怎样的?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9、这四幅景都很有特色,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四幅景?
10、学生不懂的地方如下:A诗题中的“醉书”怎么理解?(酒醉陶醉)
B人在哪?在船上,还是在楼上?
11、我想问问大家,这首诗总体来讲写的怎么样?你来评一评。
12、这四句诗,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你估计苏轼最喜欢哪一句?
13、学完一首古诗,我们便要去背诵,为什么呢?(有什么好处?)根据这一首古诗,让你再来学习一首,你会选择什么内容的古诗?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一边记录着学生的回答,一边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想想,此刻便是一个浓缩的课堂,它是如此的生动、欢乐而富有生命力啊!在听与记学生的回答时,不知不觉要教给学生的东西浮现在眼前,目标的困惑烟消云散。
三、观察课堂,审视目标
目标达成是任何追求有效性的课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课堂观察,客观的记录学生的表现,围绕现象进行反思,及时地发现教的问题,寻求最佳的目标。
本学期第二轮的教研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黄果树瀑布》,课前研讨同样是议论纷纷,疑惑重重。第一次洪老师上课重点关注比喻,引导学生知道移步换景。设定了这样的目标:a理解文中描写瀑布声音、形态的比喻句,体会比喻的作用,并感受瀑布的声音之大、形态之宽,并试着将比喻句写具体、写生动。b再次明确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在课堂观察中,我们明显的发现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已掌握较好,只是具体的生动的描写能力却参差不齐。第二次段老师上课重点关注移步换景,穿插学习比喻。此处依旧有比喻句的当堂练习,但我们发现学生的练笔只是一个形式,而对移步换景的理解也不明了。第三次凌老师上课弱化比喻教学,重点教学移步换景。目标也转变为:a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并由此理清文章脉络。b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的陶冶。教学目标的转化是基于我们一次次的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表现的分析而得,其实,这就是学情。当课堂观察结束反思时,一切都指向学情。不关注学情,何以定目标呢?可见,基于学情视角下的目标制定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目标的制定需要关注学生,把握学情。相信,孜孜不倦地走在研究学情的路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变得更为明朗、生动、有效。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