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聚焦德育 教研探航 安全洞察 党团工会

信息详情

“不悱不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支架式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5年1月13日]

“不悱不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支架式教学策略
王金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意思就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我认为其中的“不悱不发”对于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的策略完全是有借鉴之处的。
我们知道学生的发展水平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区”,它是评定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程度现有发展特点的依据,这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第二种是“最近发展区”,它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学生的努力所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是课堂教学所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教学只有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积极作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去引导学生解决认知矛盾,促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现实发展水平转化。那么如果能在学生这两个发展区巧妙地搭建支架,也就抓住了教与学的精髓了。下面我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     有疑才搭,意在感悟。
高年级语文中写景类文章常常会有作者深切的感受,有时作者的感受似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很难真正去体悟。比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黄果树瀑布》一文的最大难点是体会作者在谷底时的感受,其中“瀑布的水珠洒在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是触觉上的感受,学生很好体会,但“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与“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学生是很难从字面上或通过想象去理解体会的。在教学第一段话时,当学生对于“漂浮在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感到困惑时,教师可先放一段交响乐队在乐池演奏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去体会“声浪”的真切含义;接下来让学生说说听了交响乐之后的感受,初步感觉“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一下子浑身会充满活力,进一步感受“细胞灌满了活力”;最后播放游人在黄果树瀑布谷底时,瀑布倾泻而下的视频,指导学生仔细聆听瀑布的声响,观察游人的表现,让学生真正去领会那种漂浮于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活力的意境。这样,教师在学生对于难点有疑问而不能解决之时,运用多种手段,巧妙地搭建支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用已有的实际体验去体会这看似有点虚幻的感觉。而感悟“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的山谷……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就更难了!教学时,学生只是从字面上去解释这种感受。教学时,教师可播放来到大海边、大草原上等等的画面,让学生说说来到大海边、大草原上,身体会怎样?心情会怎样?如果去过的同学可以直接让他们说,他们可能会说“心情很舒畅”、“感觉心旷神怡”等等,那么在这时,你就要抓住这一契机,紧问:“你仿佛感到……”引导学生领会胸膛的扩展,大自然的美妙。接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还曾在什么情况下有过类似的感受,比如:登上山顶、来到旷野、漫步幽深的树林……如此学生在老师搭建的一个个支架下,能顺着自己已有的感受往更深一步去领会自己当时身心上的感受。
二、     搭在趣中,重在把握。
    要使支架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升华,兴趣仍是支架升华的能源基地。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集中注意力,形成敏捷的思维。因此,支架一定要搭在兴趣中,启在关键处。教师设的支架点一定要有趣味性,把握问题关键,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迁移。比如高年级文中出现的比喻句都是非常具体想象的,如何指导学生巧妙运用比喻句是很重要的。就《黄果树瀑布》一文来说,学习文中比喻句的巧妙运用也是文章教学的重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是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诸多比喻句的巧妙运用对于展现黄果树瀑布壮观的作用,并沉浸在文中比喻句所带来的多重感官的享受时,及时地出示了一系列巧写比喻句的训练:①秋风中,火红的枫叶像(      )。②秋风中,火红的枫叶(       ),像(          )。③冬天,洁白的雪花如(       )。④冬天,洁白的雪花如(       ),(       )。⑤(       ),(       ),就像(           )。在教师搭好的支架中,学生们踊跃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具体形象,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在学生们感受回答问题快乐之时,无形中掌握了巧用比喻句这一训练重点。
三、     精心雕琢,逢水搭桥。
支架式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课前的预设问题必须“精雕细琢”,课上才能“逢水搭桥”正确引导。如:一位教师在指导《爱之链》课后续写“乔伊醒来……”时,先让学生做了预习单,在预习单上,他介绍了一些小说中的背景资料,并让学生自己试着续写。课上,在让学生重点理解《爱之链》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特点,指导学生续写时,先问学生:小说和电影有哪些相似之处?生答:情节。师再问:是怎样的情节?生:环环相扣、精彩曲折。师抓住时机问:这文中有没有哪些情节比较特殊?生:最后一句话。师提示:妻子亲吻乔伊,这个动作还有谁知道?生:妻子知道,我们知道。师:文中还有哪些是文中人不知道,而我们知道的?生:老妇人不知道乔伊失业了,心里很凄凉。……学生说出了文中所有的文中人物不知道,而我们知道的所有情节。师及时设问:如果把这些告诉文中人物,怎样?如果把这些都写出来,怎样?生:没有惊讶,太老套了。师:既然不该把这些秘密写出来,你觉得应该写什么?学生陷入沉思之后,动笔开始修改自己原来的续写。在这样一层层教师搭建的支架中,不难看出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的精心准备,才能如此逢水搭桥,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处于“悱”而需要“启”的时候,应及时搭建一个个支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能力的发展区基础上,结合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积极地练习,形成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要抓住最佳教学期来给孩子搭建脚手架,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更积极。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