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聚焦德育 教研探航 安全洞察 党团工会

信息详情

以课堂观察来构建学习中心的有效课堂
[发布时间2014年6月12日]

以课堂观察来构建学习中心的有效课堂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蒋芳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他们为中心,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努力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本文以语文教学的实践为依托,分别从学生前测、环节制定及课堂观察三方面来浅要地谈一谈以学生为主体对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生 语文 思考 课堂观察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那么,语文教学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教语文是为了指引学生更想去学语文,更会学习语文以及把语文学得更好。据于此,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层层支架,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为着这样的语文梦,我们坚持不懈地走在思考的路上,追寻着我们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以学生为主体,做前测定目标
目标是预期学生将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是行为和内容的结合。目标的达成是每一个有效课堂的根基。当每一次教授一篇新课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暗问: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其实就是目标确定的问题。本学期,我们课堂观察的中心迁移到了教学目标之上。那么如何来确定目标呢?
在课前研讨古诗《游园不值》时,我们议论纷纷,这首诗该教给学生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这样写道:“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而凭借教学的经验,古诗教学的目标无非四个,简略而言一是读背古诗,二是能用自己的话说这首古诗的意思,三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四是能背诵几首类似的古诗。我们绞尽脑汁思考:学生真正不懂的是什么?而这正是目标的所在。张校长的一句“那就问问学生呀!”开启了我们高年级组语文前测的大门。的确,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把握,也就是学习的起点。于是,我们找来班里的四个学生,给予他们阅读的时间,紧接着问:“读完这首古诗,你有什么疑问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一学生说不理解“屐齿”“柴扉”;一学生说“应怜”“印苍苔”;一学生说宋代的诗歌中一般都蕴含道理,我不知道。此刻,张校长笑着加入学生:“春色满园关不住,想一想,园子里有些什么?”学生的回答让我们震惊了!原来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别样美丽、丰富多彩的园子。在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教学目标不知不觉浮现在眼前。以后每一节课的研讨,我们总不会忘了学生。
可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课前的前测工作,有利于我们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前期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为有效地“教”做好铺垫。
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环节引思考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做个比喻,我们的教学好比是放风筝,我们允许风筝随着自己放出的线而自由飞翔,但最后,我们还是要把风筝拉回来。课堂上的学生同样如此,我们十分吝惜给学生自由,因而课堂时常陷入沉默状态。
这样沉默的课堂,我深有感触。第一次教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在“初读古诗,赏六月雨”这一环节中,我一一出示乌云、暴雨、大风、雨后西湖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色。当描述大风时,学生总说不到风的大时,我一再追问,最终学生不再参与问答;在“细读古诗,品语言美”这一环节中,当学生读完三四句后,我问“你看到怎样的情景?怎样的风,怎样的水?”时,由于学生总不能答到我的预期内容,一再的引导让他们失去了兴趣。当学生不开心,提不起兴趣时,我的心里也十分的不舒服,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在张校长的指导下,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教学中,我们要多以谈话的方式来教学,减少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语言束缚,学会顺着学生的思路去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充分地想。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把这首古诗的教学分为四个步骤“读、想、评、记”。“读”中让学生来说说读好古诗的要求;“想”中引导他们说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评”中让他们来评价古诗并说说理由;而“记”中让他们说为什么去记,想记什么古诗。在第二次,第三次的教学中,我逐步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如在“想”的环节中,我这样设计:回忆你的生活经历,暴风雨有什么特点?现在请你结合诗句说说夏日暴风雨时的云是怎样的?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出乎我的预料,学生交流得热烈而开心。当我顺着他们的话补充时,他们更是滔滔不绝地说着,而这也正好是我要让他们感受的场景。第四次正式教这首诗时,我教的很开心,从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同样是“想”这一环节,他们开心而热烈地交流暴风雨的场景,当我笑着说道:“认真的读,尽情的想,我们收获了很多,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一问一答,一一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走,鼓励他们充分地想,我们的教学会更加的生动、有效。例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课中,从学生出发,我们设计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想象环节;在《习作2》的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拔河,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作文并说出自己的修改内容;在《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中,我们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带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而较难的让他们进行小组探究汇报。
在这样开放的学习环节中,教师大胆的放和引,而学生充分地思考,生发出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三、以学生为主体,观课堂明效果
目标达成是任何追求有效性的课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课堂观察,不但想了解学生的学,而且想为自己的教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地改正。
教学目标在课堂观察中相当于“脚手架”的作用,搭建起了我们观察一堂课的“核心架构”。目标达成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环节,应该是有意义的,而这离不开我们走进学生之中,细心地去观察、发现与反思。
这一学期中,我们的课堂观察更注重目标与问题。每一次教研课,我们总会带着这一堂课的目标走进课堂,来回地穿梭于学生之间,迅速地记下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当课堂教学不顺畅时,有目的地做好标记。在《埃及金字塔》的一课中,学生打开思维,激烈地进行讨论,忙碌地进行小组学习,而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带着自己的任务,一刻不停地加入学生之中,听听他们交流的内容,适时地指导不会交流的小组。课后,我们汇总了发现的问题,为下一次上课的老师准备了修改的意见。而在更多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课堂的冷场,教学的失败往往在于教师问题的设计。因而,在备课之中,我们更关注问题指向的明确性,语言的严谨性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与梯度性。
可见,课堂观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我们不仅能客观地获取课堂上教与学的原生态画面,还能清晰地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再经过分析感知这堂课的有效性。
语文是一门开放而富有生命力的课程,大胆地敞开心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学,让每一节语文课的起点与终点都紧扣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走,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有更多的亮点。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附:投稿栏目:教法探索
作者:蒋芳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小学一级教师  语文教师
     手机: 15995615803   邮箱:guxiangdehuiyi@126.co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