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的思路
朱慿
先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写一篇文章,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换句话说,是怎样一步接着一步想的?
再思考一个接近生活的问题:朋友遇到心事,怎样看出他(她)遇到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先从第一个问题来讲,如果能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对读和写都有很大好处;第二个问题来看,那就取决于你对这位朋友的认知有多少了。
第一个问题是对于施教者(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来谈的,第二个问题则是对于观察者(亦或是严格意义上的课堂观察者)来讲。由此可见,观察者其实是比施教者更易操作的,完全在于对学生的认识层面。但作为一般课堂,比观察者更了解受教学生的莫过于施教者本人,那就是说——一般说,观察者的任务反而异常艰巨。
班主任并不是管理出生却要管理几十个鲜活稚嫩的生命;观察者并不是心理出生却要在短短一节课观察两位或以上学生,仔细观察他(她)们的行为甚至心理。练成了可以说成是一项教师基本功。我主要想说的是,观察也需要思路的展开。思路,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展开。观察跟写文章说话一样,都要注意思路。观察什么?观察哪里?
纵观观察者们的发言,非学生在哪里开小差即学生在哪时发言,也正和这早秋天气如出一辙,仍然是夏天(执教者如夏日之狂热)的感觉。在观察《北大荒的秋天》这堂课中,我观察的一位女孩子在前十分钟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但在十五分钟之后却略显消极、反应亦有所迟钝,直到二十分钟自由背诵期间才重又举手发言。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一名观察者我表示出了强烈的好奇,于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毅然放弃了之后所有的观察。着手开始对她进行回忆及回顾之前的观察笔记,我犹如一名着迷病菌研究的疯狂医生拼命地寻找患者病因所在。后来发现,课堂进行到十二分钟的时候,执教者进行了仿写颜色词语的练习,而这位女孩只写了一个并不是正确的仿写因此在分组讨论中丧失了“优势”(有关自信),后来自由背诵期间,该生由于在家已自己背过所以扳回“劣势”,在同桌互背环节中再下一城,等施教者请同学背诵时她又重新举手,在完美背诵坐下后又展露了久违了十分钟的微笑。
作为一名初观者,我不知自己的观察是否对一段本应完整的观察有失偏颇,但想起“思路”这个词语时,也像那位女孩一样露出笑靥。跌跌撞撞摸下来,发现思想这条路步步落实,没有跳过一两段路,亦不会中途走到歪路上去,最后若能达到的终点,恰好是这条路的终点,这就是顺畅的观察。如果发现,情形相反,那就是不顺畅的观察,若从思路展开的实际来看,是有根据的。练就这样的基本功,无论观察人家的动作或听人家的语言,自己观察,就有了凭准,不至于不着边际地去瞎揣摩,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自我的观察(观察者自身角度而并非对象概念)。
注意观察思路的开展,也许是一些可以称为“方法”的东西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