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聚焦德育 教研探航 安全洞察 党团工会

信息详情

再进一步何其难,支架教学显功效--张凤良
[发布时间2013年6月19日]

 

再进一步何其难,支架教学显功效

——以《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为例浅谈支架式教学的意义

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    张凤良

看《理想的风筝》一文中关键词句,学生的理解:

酸涩:因为同学们听了刘老师讲他失去一条腿的故事,还嘲笑他,有些后悔,觉得他很可怜。

激动:因为刘老师没有了一条腿,上课时不停地板书,怕他摔跤。

甜蜜:因为刘老师把风筝放上了天,他觉得自已也像孩子一样,觉得很快乐。

再看《理想的风筝》的作者为什么选这四件事来写,学生们的理解是“因为这四件事最能反映人物的品质。”至于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四件事的叙述顺序,学生普遍茫然,甚至茫然于老师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对于这种叙述顺序的合理性,学生很少有揣摩的经历。

以上两个环节能看出什么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还有一种偷懒不诚实的心理。我们略微分析一下就可以具体知晓这其间的问题。第一个词“酸涩”的理解,其实“同学们”发出的笑声不是一种嘲笑,而应该是对刘老师自我理解嘲、幽默乐观的一种自然回应,是善意的。“觉得他很可怜”,“可怜”一词明显用得不当,不是“可怜”而是一种“惋惜”、“难过”、“辛酸”,甚至还含着一种“无奈”的情愫。“激动”一词,学生的理解更是有误,“怕他摔跤”之解显然不是作者的本意,解读之肤浅可见一斑。当然“甜蜜”一词,其本来就含蕴丰富,似乎不能苛责学生。最要命的是学生对作者素材选择的理解更为苍白,与其说是理解,还不如说是一种掩饰下的偷懒表现,因为这是放之四海都能套用的口头习惯性的概念化表述。正因为没有深入地去想,因而对下面一个问题的讨论,只能是万马齐喑,面面相觑了。

学生的问题就是我们教学的问题,而且我认为这是共性问题。当然,我们正是因为学生有这些问题才来上这一节课的,学生不是与生俱来就能具备我们所期望的理解能力和感悟水平,但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取向可能被我们带入歧途了。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很难,这是一个很精细的过程,决定于它的因素有很多。一是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有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们站在多高的平台。比如说刘老师那“甜蜜的笑”究竟作何解,比如说我们对文章写事顺序安排的揣摩究竟到达一个什么程度。第二个因素是我们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比如说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已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词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这里的“推想”、“辨别”、“体会”到什么程度都没有说,是浅尝则辄呢,还是掘地三尺?再比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里的“了解”、“体会”、“初步领悟”到什么程度,也没有明确的说法,也不好说。如此一来,大家各教各的,各个标准也就不一样了。

笔者在上这一堂课时还觉得有更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所谓学习状态有问题,实际上是指学生课堂上的心智活动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要探讨,总觉得课堂上的学生的学习天性没有被激活,他们失去了对学习对探讨的热忱,缺乏自信,缺乏主动,怯于参与,吃现成饭,不能主动地去感受和体验那种尝试判断敢于表达而后的快乐。

那么怎么建立学生的智力活动场,建立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呢?支架式教学就在这里显示其强大的活动。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明确的目标转化成准确的问题。问题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阶段目标,是具有生成力的核心话题。问题一旦准确,学生的思维向度就有了准心,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有了深度。如本课时确立了以讨论核心词语在文中的具体词义及感情色彩,讨论文章材料安排的合理性为重点。这两点学生应该是有基础的,但本文中的“这些词语”以及“这样安排”给学生学习形成新的难度。实际教学效果也基本上达成了这样的目标。

二、将讨论的功能最大化。教学中为什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就是要在一个安全的场合中各抒已见,大家互动后产生各自启发,形成新的观念及判断。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方法,但未必人人都能用好它。拖沓的低效讨论在教学实际中屡见不鲜。为了使这个基本的方法发军更好的作用,我觉得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达和倾听的基本规则,即表达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十分明确你要表达的最主要的意思是什么,用上什么词语最贴近。倾听则要求一定要明白你对于这个话题的判断是什么,听了别人的观点你的态度是否定还是学习,理由是什么。这种秩序建立以后,所有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围绕话题思考,集体迸发的智慧和热情就会增强、扩大。当然要做到这种程度是有过程的,学生要经历长期的思维训练。

三、将讨论引向深入。引向深入的程度,这是体现教师智慧和能力的标尺。学生讨论往往会杂乱无序或简单重复,教师要做的是必须清晰表达目前大家的讨论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应该再朝哪一个方向思考。比如在理解“酸涩”一词中,学生讲了一大段话后马上清晰地提炼出一个核心词“可怜”,告知他这是不准确的,应该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当时“我们的心情”。当学生又说了一大段话,教师又马上提炼出一个核心词“难过”,鼓励他前进了一大步,但不全面,还能找到另外的词一起说。于是学生再讨论,将讨论逐渐引向深入。深入即准确,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给予学生思考和整理的时间。对于综合性强的问题,其表述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即使思辨力较成熟的成年人也要斟酌一二,况学生乎?课堂终究是个时间管理的学习场,静心思考才能启动真正的学习心智活动,而且要提醒学生你的学习要求有多难,几乎没有人可以轻易完成。这是一种富有挑战的暗示。另外,整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讨论告一段落,需要给予时间请学生予以整理,必要时以书面形式辅之。教师还要巡视学生的整理效果,并予以指导。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指导,必须避免对学生进行负面的消极的判断,因为信心建立其实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培养内容之一。

支架式教学并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成立,而在于学生学习实情之上的学习目标引领过程中的方法自然运用,不断推动教学彰显出师生自由对话、独立思考的魅力。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