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聚焦德育 教研探航 安全洞察 党团工会

信息详情

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
[发布时间2012年6月20日]

一、研究目标

(一)理论目标

建构主义教育学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二是可能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别人(如教师)的帮助下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正是在这两个水平的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教学应根植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应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这就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目标。

(二)实践目标:

1、情境导入。通过创设有趣味的情境,结合知识本身的特点,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本能,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促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兴趣,能自觉主动地观察事物,从而找到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思路,就能及时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进入到较为理想的求知状态。

2、引导探索。引导探索,即搭建支架,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教师要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学习所需要的概念框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该概念框架应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次,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3、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试着拆支架),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完成任务。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去完成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4、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协商讨论,可以交流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以上各个环节只是信息技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在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作优化和调整。当然,任何统一的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支架式教学模式也只是我们初步研究的过渡阶段,随着我们课题组研究的不断深入,支架式教学不会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而是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与布鲁纳所倡导的指导发现法相似,都强调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则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目的,将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逐步向学生为主转移。

二、研究内容:

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的研究:兴趣、注意力、目标分解、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示范、克服挫败感、解决问题的主要特征、评价等。实现这些要素的课堂实践、主要策略和理论背景。

2、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基本范式。包括实践案例、范式描述、理论支撑和成效说明。

3、支架式教学的不足分析,并努力改善。一是由于教师理论不足,在搭建知识框架时包办太多,放手太晚,课堂教学低效;二是由于教师个人知识、思维和经历、性格的局限,对学生的发展能力估计不准确,或机械操练或设置问题、活动大大超出学生能力范围,限制学生思维发展,阻碍学习活动深入。

三、研究思路

1学习:

1)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支架式教学”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的文献资料、书籍,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我校各年段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现状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相关的理论掌握与再学习现状。

3)理论联系实际,借以文献回顾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旨在现有的研究成果水平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研究:研究“支架式教学”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中有现实意义的有效策略,分析策略的可行性原因,着重从教师个体因素、制度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观察法、谈话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3、实践:根据以上的研究,寻求“支架式教学”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中有现实意义的有效的策略。旨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理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的总结更好的方法。

4、提升: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努力将预习引入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本校中高年级全体学生

方法:本课题将综合运用实验研究法、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支架式教学文献资料,提供给学校教师参考、学习。

2、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同课异构对比研究、教学展示探索研究等活动。

3、案例研究法:选取教师教学实例、听课记录、反思材料、论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修正。

4、行动研究法:制订研究计划,根据计划有目的、负责任地开展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追踪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聘请教科研部门及各级领导、专家进行指导、会诊、研究、帮助,以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行动”。

5、 经验总结法:及时阶段性总结开展支架式教学的经验,查找存在问题,为下一步研究作基础。

五、研究过程(分阶段计划,参照主课题研究时间)

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三个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4月——201112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

2)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小组。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1月——201412月)

1)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的研究。

2)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有效教学基本范式的研究。

3)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提炼研究成果(成功的经验和案例、研究课交流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1月——20156月)

1)全面总结,进行论文、教案、案例等资料汇编,编辑录像资料。

2)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结题的研究报告。

归纳总结阶段成果及终结成果

六、研究保障(措施)

(一)课题人员培训措施

1.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

2.支架式课堂教学活动(课堂展示、案例评选等)。

3.定期进行理论培训。

(二)研究工作管理措施

1.建立课题档案,保证实施全过程资料的真实、完整。

2.建设专题网站、出版教科研信息。

3.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教科考核中。

(三)研究时间保障

课题小组成员采取每周集中,合理分工,明确任务的形成,从而加强时间观念、保证高效准确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任务。

1.每两周进行一次参与有课题研究的人员会议,组织信息技术组教师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讨论和进行阶段性研究工作。

2.在本组内实行一周一次备课活动,活动中可以加强对本课题的研究讨论工作。

(四)经费、硬件实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不断加大科研的经费投入,积极搭建平台,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堂观摩、研讨、培训以及征文或整合比赛等活动,坚持把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纳入教研组建设和教师发展的重点考核项目。

(五)奖励措施

1.健全奖励制度,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奖励。

2.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教科考核中。要对课题实验的理论分析、实验案例、论文总结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并对实验成果突出者予以表彰。拟设课题实验论文奖、课题实验贡献奖、课题资源开发奖、优秀实验课例奖等。

七、成果形式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一)成果形式

1、教育成果:

①教师论文

②支架式教学案例

③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统计分析

2、课题研究成果:

对支架式教学的完整认识和修缮(研究报告)

3、形成一套管理制度

(二)成员分工

主要成员:戴宇婷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