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聚焦德育 教研探航 安全洞察 党团工会

信息详情

以《海底世界》为例谈课时目标的确立---曹桂芳
[发布时间2013年5月14日]

 

努力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以《海底世界》为例谈课时目标的确立   曹桂芳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抓住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习材料富有问题性,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有效指导依靠于教师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师确定教什么、怎么教。下面就以《海底世界》(苏教版三下)第二课时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立课时教学目标。

一、我设立的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

2. 理解“窃窃私语”“蕴藏”等词语,认识设问句。

3.懂得阅读一般的科普读物的方法,注意抓住文章的首尾,明确要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有详有略地阅读说明性应用文,练习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初步懂得通过几个方面说明一个事物的方法。

4.课后推荐《海底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美丽的西沙群岛》让学生感受海洋的神秘,激发学生探索大海这一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

二、课时目标的由来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内容,都必须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教学必须紧扣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从别人的材料中准确、熟练地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沟通交流。教学需要讨论文本思想情感内容,但我想,一定要与文本的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不能过度“开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的设问,不因过多地停留在“写什么”,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怎么写”,到高年级,还应该对“为什么这么写”有所了解。因此,从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到课时目标,经历了这样七个环节,即: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主题目标、课时目标,这七个环节的目标构成了教学目标系统路径,上环节的目标对下环节的目标起指导作用,下环节的目标对上环节的目标起完善补充作用,这种完善和补充,是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的,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我是这样解读文本的。

1.“解读”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关海洋常识性的课文。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海底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的描述了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矿物,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尤其是三、四自然段,明显是先总提,然后是分述,显得条理分明。最后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深刻印象。“提出问题---扣题分述---总结全文”,这是本文的总体框架。细读《海底世界》,不难发现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中心明确,它主要讲了两个方面: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很多老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课文内容简单地分为两块:课文第234节讲景色奇异,课文第5节讲物产丰富,这样一理,思路相当清晰了,但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课文第234小节中也包含着“物产丰富”,声音多不就是鱼类多,难道不是物产丰富?动物多、植物多不是物产丰富?同样的道理,课文第5节海底矿物这节,偏重于讲物产丰富,但有高山、平原,也有峡谷,景色难道不奇异?整篇课文“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特点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2.“解读”文章的语言形式

选取典型事例收以少总多之效----海底世界,别有天地,可供介绍的事物成千上万,而作者只从“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方面着手,于是选取了海底的声音、动物的特点、植物的差异、矿物的资源丰富这四方面加以介绍。自然,即使用这四方面也无法一一穷尽,像植物差异只从色彩多样、形态不同两个角度举例说明。这样的介绍具有典型性,富有代表性,能让读者由少知多,联系想象,同时又能激发读者探索海底奥秘的兴趣。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描写性介绍,是本文的又一大写作特色。为了让读者觉得具体可感、异趣横生---写海底动物的声音就用了比喻和拟声的方法,“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这就化生疏为贴近了。梭子鱼发动攻击时比普通火车还要快,硅藻、甲藻的小和巨藻的大等等,形成了比较,效果更加突出。至于乌贼和章鱼向前喷水,借力后退,有些贝类依附船底、免费旅行,都写得饶有趣味,富有感染力。

3.“解读”教材的编写意图

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是段的教学。段的教学有哪些内容,我想,无非包括:当读一段课文的时候,要能够理解一段里面有哪几句话,这些话是怎样从内容上连接起来的;写一段的时候,要能够从具体内容出发,学习用一句一句话表达出来,写得清楚、明白。初步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打下基础。从一篇课文来说,要能够初步学会归纳段意,或用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归纳段意是需要着重指导的思维训练。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大多习惯于形象化的具体思维。他们可以把一件事具体形象地说出来,但难以抽象概括地说出特征,而归纳段意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如果不把学生的思维状态从具体形象思维状态中逐步提高到抽象思维状态中来,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难以较快发展的,归纳段意和这一课的说说活动特点正是训练这种抽象思维的重要方法,是培养读写能力的重要步骤。

          4.“解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三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个转折年级,承上启下的年级。备课时在问题的设计上颇费了一点心思。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第四段的设计,原先是这样问的:什么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现在改为:第四段与第三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为什么呢?请找出理由。在写植物形态各不相同时,原先我是这么问的;作者是怎样来写形态的?后改为:作者在写形态时举了一个很特别、很特别的例子,你能说说特别在什么地方吗?问法不同,目的是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做思维的“体操”,呈现真实的学习状态,以达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时提出的各项要求要明确、合理。

上语文课,就像上数学课一样,上了这堂课,会解这类题目了。学了这篇课文,我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或者某一项技能了,就算是教学目标达成了。完全不必追求形式的花哨、目标的大而全,完全不必把听课老师当外人,要把课上成真正的家常课,在真实和扎实上下功夫。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