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聚焦德育 教研探航 安全洞察 党团工会

信息详情

我校音乐组开展常态教科研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15年3月27日]

3月25日上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在音乐教室进行了音乐组的第三次教研活动。
第一节课由钟象伊老师执教《包子、剪子、锤》一课,本首歌曲是一首既有动感又有凝聚力的儿童歌曲,它将孩子们日常的游戏与音乐相结合,欢快活泼,充满童趣。钟老师也用了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第二节课上我们组针对钟老师这堂课进行了集体教研,并发表了各自观点:
盛清华:钟老师这节课给我的印象是,课容量较大,但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音乐在展开。有节奏训练,有律动体验,有力度感知,有音乐知识渗透,学唱歌曲,都没有旁逸斜出,始终立足于音乐。
课堂开始的节奏训练,用游戏的形式展开,激情激趣。用“走    跑跑   跳.呀”一种生活中常用的口语,也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接受和掌握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很快就关注到了曲中难点“小附点”这个节奏,参与积极; 接着,教师采用“听一听,做一做”的方式将这一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在听节奏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还通过“做一做”实现了学生对感性经验进行积累过程,为后面的学唱歌曲和综合表现歌曲奠定了基础。
一点想法:
1、“体验”是音乐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的主要体现之一,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在音乐中体验和感受中,享受审美过程的愉悦”。本节课中,这一点体现的不够,建议结合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演唱顺序有目的多听,实现对音乐的体验与感知。
2、跳.呀”附点节奏感知练习,学习表现的还不够明显,巩固的还不够扎实,建议老师将指导和评价再深入一些,落到实处。
芈丽娜:歌曲《包子、剪子、锤》欢快活泼,比较受学生喜欢。整个课堂的环节较为流畅,其中教师对于节奏的练习,采用了“跑”“走”的方式,形式形象有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准确的掌握了节奏,个人认为是课堂的一个亮点。其次,教师在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乐句3· 3 6|6 -|3· 3 5|3 3 6 6|3 3 5 5|时,采用了师生接唱的方式,并加入了科尔文手势,该处的处理让学生轻松的解决的该乐句的节奏和音高问题。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流畅完整,在此稍微提两个小建议:1、初次完整演唱时,教师可以先跟伴奏范唱一遍,或者跟伴奏轻声跟唱,伴奏的速度较快,初次完整演唱就跟伴奏,速度学生有点跟不准。2、歌曲速度较为欢快,在前奏快结束时,教师可以给一个提示,以便学生可以准确的接入歌词。
顾彩霞:1、教学设计完整流畅,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环节紧密,承前启后;2、教师教态自然,言语大方,和学生互动频繁,合作愉快!3、将节奏贯穿于整节课中,符合新课标要求。建议:配合附点节奏的动作,学生完成度不够,换个词或动作会不会好一些。
施毓聪:一首简单的《包子 剪子 锤》,在钟老师上来是有声有色。钟老师在理解教材主题内涵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选用完整教学法,设计过程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通过演唱、欣赏、听辨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唱,大大丰富了教材的表现,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音乐。  
《包子、剪子、锤》是一首游戏性的儿童歌曲,既有动感又有号召力,附点的运用使全曲活泼跳跃的感觉尤为鲜明。而对于唱好这个附点也是本课的一个大难题。 钟老师利用课件出示附点的样子,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让学生认识“附点节奏,前长后短,前重后轻”,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有附点节奏更富有节奏感,跳跃感。让学生用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尝试在歌曲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得到愉快的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钟老师始终用各个教学设计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一步一个脚印,上好本课。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胡琦:在相似乐句33  6  ︱6 —︱33   5︱5—难点教学的时候,在钢琴的引领下,教师先通过科尔文手势引导学生感知音高,接着通过师生接龙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后又通过一对一的师生接龙和全班师生接龙的形式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
 
                                                                              通讯员:钟象伊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