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 聚焦德育 教研探航 安全洞察 党团工会

信息详情

基于教师发展立场的学校科研管理初探
[发布时间2014年5月17日]

基于教师发展立场的学校科研管理初探
张凤良
摘要:学校科研应站在教师发展立场,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受教师欢迎。为此,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学校科研管理有效性的探索,重点处理好如下五种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设计与调整的关系,行动与资料的关系,课题与主题的关系,教师课堂研究能力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关系。在协调这些关系中找到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科研管理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学校科研  课题  理论  实际  设计  调整    资料  主题  教学基本功
学校科研是帮助教师提升师能、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理应受到教师的欢迎。但实际上学校科研很难推进,教师畏难、抵触情绪普遍存在,这说明学校科研设计的目标、内容、形式及评价都没有更充分地站在教师立场。这主要体现在:目标更多着眼于学校利益,少站在教师需要的角度;内容更多服从于学校现行需要,少接近教师最近发展区;形式更多囿于传统,便于管理,少符合教师工作实际;评价更多考虑为学校加分,少激励教师的进步感和内驱力。
为此,我校的科研尽量考虑以上因素,更多地着眼于教师业务发展的需要,努力体现科研的服务功能。为了更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以科研管理中几个关系的处理为切入点,来谈学校科研的改进设想。
一、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学习的概念界定,无论是设计者、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要首先明白理论学习,决不是单单读几本书,学几个术语。理论学习,既要强调它是一种科研习惯,更要纠偏于我们的误区,建构一种教育理论的大框架,这才能真正为实际服务。理论学习学什么?要搭建一个什么样的框架?我认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方针、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内容,作为一线教师也要认真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整个教育方向,由此确认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是否合理。还要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提升职业特征的认同;课程标准更是常学常思常实践,不仅要学自己任教的学科课程标准,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也要通读,以便兼蓄并收。二是要学那些广泛得以运用并卓有成效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如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还有一些名家名著,苏霍姆林斯基的,陶行知的等,这些内容就如我们不可或缺的营养,能滋润我们的教育生涯一路有风景,历程有故事。三要学一些知名专家的行动指南著述,他们毕生的成功经验和智慧,会使我们少走弯路,获益匪浅。怎么学?这是个难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爱学,都能学,往往以“忙”作挡箭牌,学校推行的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学习形式最终收不到预期的成效。我认为,为便于、促进教师理论学习,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二要创造便捷的交流平台,三要不断成就教师,激活他们的内驱力。
这里所讲的“实际”,不单单是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更主要的是指设计者、领导者、管理者深入实际的状态和能力,也指学校科研管理的实际水平。“实际”一定是与理论有差距、甚至有很大差距的,这可能是理论主张太完美或有偏颇,更重要的是实际情况很复杂,很难做。作为设计者、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要肯花功夫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正视实际,分析实际。说起来容易,而我们往往做不到。其次,我们还要有相应的深入实际的能力,自身是教育教学行家,熟谙这个舞台,热爱这个事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懂“实际”,引领“实际”,在这“实际”之上构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途径,构建我们的科研框架和路线。
二、设计与调整的关系
设计得好,则调整得少。但设计者并非圣贤,能预测先知;调整也是必然的,能更好地完善于原先的设计。
设计得好,必然有很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基于教师最近发展区的愿景共识。分开来讲,设计的步骤与内容是符合教师现有水平与工作实际的,设计的主题与目标是广大教师接受认可并愿意为此努力的。目标、内容、形式是设计的三要素。目标是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并紧贴教师教学现状、高于教师现有水平。我们学校的主课题是《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就是基于教师现状并高于教师现有水平提出的,作为一所新校,青年教师集聚的学校,大多数老师有热情但没方法,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支持教师用科研的方法来习得根本的更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课题之所以提“实践与反思”,正是为了应对实际,减负增效。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作为来自一线的科研领导团队,必须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流程和辅助手段,才不会使形式流失于形式主义,忙了大家却无成效。
调整是必须的,但我不想强调调整本身这个步骤,而是强调对调整这个步骤的心态把握和调整之前的准备工作。调整是有原则的,原则是有利于科研工作的推进,有利于教师更符合实际、更有实效的研究,而不是背离原先的设计目标,一味地降低要求,甚至放弃。我们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心态呢?不能与老师对着干,你说不行我偏要让你做,认为我妥协了我面上无光了,这是自负心理在作怪。当然也不能一个人说不行,或者少数人说不行,就开始作调整。成熟的心态是始终站在利于教师成长的角度,并创造性地丰富原预设的过程与方法,使之更有效。好的做法应该是深入实际,充分调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里面要花时间,动脑筋,还要身体力行,不断学习。
三、行动与资料的关系
学生最厌烦的是机械枯燥的作业,教师也是如此,过量的资料会让老师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同时也会损伤原先我们设计好的行动本身。科研不能没有资料(指教师要做要上交的笔头作业),精心设计的教师作业是科研的组成,能推动行动研究的实效。
我们常常听到经验介绍说“一课五稿”、“一课六稿”,言外之意,稿越多越好,要求越高越好,一句话就把老师忙得应接不暇。我认为,再多的“稿”也是由老师来做的,这么多的“稿”,假如老师没时间写,没内容写,那么最后就会没兴趣写,应付你写。我们的做法是把这些稿适当分解,而且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稿的内容来源有落实。我们以一个月为周期,各学科团队分四次活动:第一次集体备课,有一份大家认同的教案,并安排好第二次活动的具体细节;第二次第三次,主要做好观察单的填写和交流;第四次大家集中在一起写科研叙事。其核心材料是观察单的设计和填写。做好这一份材料看似容易实则不易,科研活动绝不是忙了一人闲了一批,而是大家都忙,而且要动脑筋,比水平,发掘自己最大的潜力。
四、课题与主题的关系
按传统的做法,学校主课题立项论证后,即分各子课题,请各学科实施,进行阶段性的活动、小结,最后成果鉴定。这对科研力量较强的学校或许能行得通,但对于一般学校,特别对于我们年轻学校,这种办法效果不好。我们申报课题并开展研究,目的不是要最终成果(当然预期成果的设计也是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而是借助课题研究来养成教师边教边研的习惯,来推动教师的业务发展。研究的过程即发展的过程。而使研究有效,必须循序渐进,所谓的“序”便是教师教学水平实际基础上的“主题”序列。课题,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讲,就是一种方向的界定,使大家有一个好的方向可循。而主题便是朝着这个方向的路标、站头。主题的孕育不能光靠理论指导下的设计规划,更实用的办法是发现和提炼过程性研究的实际需要。
我们学校的主课题是“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这里的“支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国外专家给的定义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通过一个阶段的文献研究,我们给的解释是“一种教师辅助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享,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范式,它具有五个核心理念和六个主要步骤(具体不再赘述)”。然而,这样的解释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只能说是一个基本认识,要把它用到实践中,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如果按主课题方案中提出的实施办法,分学科进行,对于我们这样的新校新教师,不能起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主题式的课题发展研究,成为了我们前行的选择。我们通过实际调研,发现首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分析,同时还要对制定的目标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于是我们在主课题核心理论的指导下,确立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主题“目标制定和任务分析”,通过一年的实施,强化了教师的课堂目标意识,这是一种进步。不过,通过深入的实际比对,我们又发现,目标制定重视了,任务分析尝试了,怎样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呢?怎么来评价呢?课题研究能起到促进教师业务发展的作用吗?于是我们发现日常的科研活动形式非常重要,传统的听课评课形式已不能满足我们现行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需要一种更实用的科研形式来促进我们的课题研究推进。于是,我们进入第二个主题的推荐和尝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这是个科研技术,通过技术本身的学习,我们会发现技术有时候也会与理念不谋而合,合二为一。我们的这门技术还在学习实践中,我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定成长一批科研型的教师,来担当这所学校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主力军。
五、教师课堂研究能力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关系
一则成熟的教案由两个教师分别去上,会出现两种效果,当然学生是一个因素,更主要的是教师执行力有差异。教师执行力的差异实质上取决于教师教学基本功。当然随着课堂研究的务实推进也会促动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也会推进课堂研究更深入。但总体来讲,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发展是教师课堂研究的基础。
我认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核心能力主要有课堂的组织能力、学情的把握能力和对教材的改造能力。其中最基本的是课堂组织能力。
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从科研能力的维度,我们将学校教师队伍分成三类,一类是科研骨干,显然他们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实施者。第二类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他们已有数年的科研经历,积累一定的经验,取得一定的成绩,对自身的科研能力有信心,对自身的科研发展有要求,显然这支队伍是我们关注的主要对象。第三类是科研队伍的新生力量,他们主要指新教师,对科研充满新鲜感和期待,但由于教学经历短暂,教学经验匮乏,教学基本功的不足显而易见地阻碍了其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对于这支新生力量,要充分保护,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的教学基本素养,夯实他们业务发展的基础。
教学基本功,几乎每个学校都会重视,我们会在很多所学校看到某一面墙上挂着教师练粉笔字的小黑板,可见一斑。我想说的,还有一个基本功大家可能容易忽视,它应该区别于教学内容的开发和组织,那就是课堂教学组织。有很好的思想,很好的创意,很好的内容,很好的媒体手段,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这些诸如的“很好”全部会大打折扣。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对学生的引领,除了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累积和聪明才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我训练的意识。时间和空间的管理,学生情绪和注意力的培养,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表扬和批评的艺术,节奏和环境的把握等等这些,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实际是一门先于教学内容的教学基本功,应该优先发展。教学基本功扎实了,我们的教学研究才有着落。
以上五个关系的探讨,只是我的一些个人浅见,不成系统,也有偏颇,期待着在实践中再有新感悟,形成新经验。总之,学校科研是一种软实力,它必须站在教师的发展角度,什么时候教师都喜欢上教育科研了,那说明我们的学校科研管理就成功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振华实验小学
温馨提示:
若网站中下载等功能操作无效,请按如下方法解决:
若您当前正在微信中打开本页面,请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三个点(...) 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再重复下载操作。